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积极探索健康管理新方法 稳步推进特色医疗模式

2020-12-29 09:31 长江日报  

未分类

硚口积极推进特色医疗模式,打造“10分钟基层医疗圈”。

国家“岐黄学者”王平教授下沉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看诊。

武汉市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马艳坐诊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聚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成为武汉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是硚口区发展三大产业方向之一。近年来,硚口区积极探索“健康管理”新方法,努力推进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始终把拓展基层卫生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和专业医疗卫生服务。

推动专家工作室下沉社区,促进著名医师坐诊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P2实验室……目前,硚口区辖区内11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践行“一中心一特色”的发展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致力于打造不同的特色品牌,为社区居民解决“常见病”“长久病”的困扰。为完善基层卫生医疗体系,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助力,打通“健康硚口”与居民间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了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发挥专家工作室品牌效应

打造基层特色卫生服务

“专家工作室”是发展“一中心一特色”基层医疗专科模式的重要模式,是推进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实现“分级诊疗”、满足居民“就近就医”需求的关键性一步。硚口区目前已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医院共建专家工作室。

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平教授团队共同设立“岐黄学者工作室”。国家“岐黄学者”王平教授及其团队每周固定下沉社区半天,开展长期、定期的基层坐诊、查房、培训,向居民传递“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念。成立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跨街道、跨区域慕名前来就诊。

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岐黄学者工作室”的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果,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广,更大范围地服务基层群众,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中医诊疗优化发展。

而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以居民的迫切需求为抓手,以康复为特色,先后成立“青少年脊柱侧弯”“医养结合”两大特色专科。

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武汉市第一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进一步融合、挖掘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科深厚资源。于2019年3月,正式联合成立“马艳工作室”。成立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为其“点赞”。2020年12月,又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合作,成立“同济医院呼吸疾病专家工作室”。

据悉,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硚口区建设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唯一试点机构,致力于构建“互联网+嵌入式养者”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实现辖区老年人健康需求共享,同时为广大居民,特别是有多样化服务需求的中老年人提供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养老病床、远程监测、预约门诊、互联网医院、物资补助等专业、可靠、便捷的智慧健康养老的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 

推动远程监测工作落实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应急保障等服务,落实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硚口区还成立了大量的“家庭医生团队”,全面“把关”居民健康。

近年来,硚口区家庭医生团队迅速升级。一方面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更规范,2018年以来,家庭医生团队一改前几年混乱状态,签约、履约均按有关规定实施。另一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数量增加,目前,硚口区已有99支家庭医生团队。

在疫情期间,硚口全体家庭医生团队坚守一线,不仅承担发热患者分诊、指导用药等基本工作,还承担为居民送药、到高度疑似病患家中指导消杀,对密切接触对象医学观察,护送高度疑似病患到隔离点,陪护重症病患收治到定点医疗机构,对隔离点进行医疗保障等工作。据悉,硚口全体家庭医生团队累计检测人群50万人。

作为硚口最早一批组建家庭医生的街道,六角亭街目前已有6个家庭医生团队,不仅从事现场诊疗工作,还在积极探索家庭医生远程监测工作模式,免费给行动不便或者手术住院后的病人发放远程监测智能穿戴设备。家庭医生在中心即可实时观察这类人群的健康情况,为做好及时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奠定坚实基础。据悉,远程监测智能穿戴设备分为血氧、血糖、血压和体温四类监测仪和“三合一”监测仪,中心将会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发放不同类别的监测仪。目前,中心已发放100多台智能设备,该设备可免费使用1年。

“预防小病变大病,让更少人得病,减少因病致贫的情况,是我们的追求。”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中心将会承担起基层卫生机构应当做好的工作,把防治一体化做实。”

推动P2实验室发展

做好防控传染病的“守门人”

根据实验室所处理的对象危害程度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生物实验室可划分为P1、P2、P3、P4四类实验室。其中,P2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对于日常传染病的监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堪称群众与细菌病毒之间的“守门人”。截至目前,硚口区三甲以上的医院均设有P2实验室,全区共有36间P2实验室。

为了更好应对传染病应急事件,硚口区疾控中心近年来加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力度,自2016年以来,先后备案有4个P2实验室,包括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的PCR实验室和负压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病原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PCR实验室和负压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从事2019-nCoV、诺如病毒、流感病毒等核酸检测,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的主要实验室场所。

据悉,疫情期间,硚口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是武汉市首家可以开展新冠检测的区级疾控实验室,单日最高检测量达470人份,累计完成核酸检测4549例。在3月至6月15日,完成隔离酒店、医疗机构、学校等各类消毒效果评价环境样本和污水样本卫生学检测3504件。为前期确诊新冠疫情感染人员和后期恢复常态化防控提供了有效依据。

“未来,疾控中心将会进一步升级微生物实验室,建成市级细菌参比实验室和病毒参比实验室。”检验科主任张卉说。

文/李放军 詹鸥 杨蔚 吴思  图/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积极推进特色医疗模式,打造“10分钟基层医疗圈”。

国家“岐黄学者”王平教授下沉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居民看诊。

武汉市一医院康复科主任马艳坐诊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聚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成为武汉建设国家级大健康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是硚口区发展三大产业方向之一。近年来,硚口区积极探索“健康管理”新方法,努力推进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始终把拓展基层卫生服务作为工作重点,为居民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和专业医疗卫生服务。

推动专家工作室下沉社区,促进著名医师坐诊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P2实验室……目前,硚口区辖区内11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践行“一中心一特色”的发展要求,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致力于打造不同的特色品牌,为社区居民解决“常见病”“长久病”的困扰。为完善基层卫生医疗体系,打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战助力,打通“健康硚口”与居民间的最后一公里,满足了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发挥专家工作室品牌效应

打造基层特色卫生服务

“专家工作室”是发展“一中心一特色”基层医疗专科模式的重要模式,是推进医疗资源“下沉社区”、实现“分级诊疗”、满足居民“就近就医”需求的关键性一步。硚口区目前已有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大医院共建专家工作室。

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湖北省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平教授团队共同设立“岐黄学者工作室”。国家“岐黄学者”王平教授及其团队每周固定下沉社区半天,开展长期、定期的基层坐诊、查房、培训,向居民传递“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的理念。成立一年多来,越来越多的武汉市民跨街道、跨区域慕名前来就诊。

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岐黄学者工作室”的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果,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推广,更大范围地服务基层群众,在实践中不断促进中医诊疗优化发展。

而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以居民的迫切需求为抓手,以康复为特色,先后成立“青少年脊柱侧弯”“医养结合”两大特色专科。

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武汉市第一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进一步融合、挖掘武汉市第一医院康复科深厚资源。于2019年3月,正式联合成立“马艳工作室”。成立近两年,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为其“点赞”。2020年12月,又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合作,成立“同济医院呼吸疾病专家工作室”。

据悉,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是硚口区建设医养融合康复服务中心唯一试点机构,致力于构建“互联网+嵌入式养者”智慧医养结合服务模式。通过智慧养老信息化平台实现辖区老年人健康需求共享,同时为广大居民,特别是有多样化服务需求的中老年人提供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养老病床、远程监测、预约门诊、互联网医院、物资补助等专业、可靠、便捷的智慧健康养老的服务。

完善家庭医生团队建设 

推动远程监测工作落实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应急保障等服务,落实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硚口区还成立了大量的“家庭医生团队”,全面“把关”居民健康。

近年来,硚口区家庭医生团队迅速升级。一方面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更规范,2018年以来,家庭医生团队一改前几年混乱状态,签约、履约均按有关规定实施。另一方面,家庭医生团队数量增加,目前,硚口区已有99支家庭医生团队。

在疫情期间,硚口全体家庭医生团队坚守一线,不仅承担发热患者分诊、指导用药等基本工作,还承担为居民送药、到高度疑似病患家中指导消杀,对密切接触对象医学观察,护送高度疑似病患到隔离点,陪护重症病患收治到定点医疗机构,对隔离点进行医疗保障等工作。据悉,硚口全体家庭医生团队累计检测人群50万人。

作为硚口最早一批组建家庭医生的街道,六角亭街目前已有6个家庭医生团队,不仅从事现场诊疗工作,还在积极探索家庭医生远程监测工作模式,免费给行动不便或者手术住院后的病人发放远程监测智能穿戴设备。家庭医生在中心即可实时观察这类人群的健康情况,为做好及时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奠定坚实基础。据悉,远程监测智能穿戴设备分为血氧、血糖、血压和体温四类监测仪和“三合一”监测仪,中心将会针对不同患者的需求发放不同类别的监测仪。目前,中心已发放100多台智能设备,该设备可免费使用1年。

“预防小病变大病,让更少人得病,减少因病致贫的情况,是我们的追求。”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中心将会承担起基层卫生机构应当做好的工作,把防治一体化做实。”

推动P2实验室发展

做好防控传染病的“守门人”

根据实验室所处理的对象危害程度和所采取的防护措施,生物实验室可划分为P1、P2、P3、P4四类实验室。其中,P2实验室(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的检测和鉴定,对于日常传染病的监测、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堪称群众与细菌病毒之间的“守门人”。截至目前,硚口区三甲以上的医院均设有P2实验室,全区共有36间P2实验室。

为了更好应对传染病应急事件,硚口区疾控中心近年来加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力度,自2016年以来,先后备案有4个P2实验室,包括硬件设施要求较高的PCR实验室和负压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病原实验室、艾滋病初筛实验室。PCR实验室和负压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从事2019-nCoV、诺如病毒、流感病毒等核酸检测,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新冠核酸检测的主要实验室场所。

据悉,疫情期间,硚口区疾控中心PCR实验室是武汉市首家可以开展新冠检测的区级疾控实验室,单日最高检测量达470人份,累计完成核酸检测4549例。在3月至6月15日,完成隔离酒店、医疗机构、学校等各类消毒效果评价环境样本和污水样本卫生学检测3504件。为前期确诊新冠疫情感染人员和后期恢复常态化防控提供了有效依据。

“未来,疾控中心将会进一步升级微生物实验室,建成市级细菌参比实验室和病毒参比实验室。”检验科主任张卉说。

文/李放军 詹鸥 杨蔚 吴思  图/硚口区委宣传部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