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在武汉市慈善总会的支持和指导下,宗关街道双墩社区慈善基金成立。自成立以来,双墩社区慈善基金重点关注困境帮扶、安老育幼、救孤恤病和优抚助学等社会救助领域,已筹集资金31096.96元,并成功实施了3个公益项目。
这些项目不仅为社区的困境群众提供了实质性帮助,更为社区居民的幸福安定作出了积极贡献,营造了“公益互助、和谐共融”的社区环境。
从“善行”到“善治”,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双墩社区的慈善基金到底如何激活社区治理“一池春水”呢?
在社区基金运作中,筹款的常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定向捐赠,即由捐款人决定善款的用途的捐赠方式;二是单位资助,即辖区共建单位、爱心企业捐赠;三是个人捐赠。而在双墩社区,除了这些以外,还结合自身实际和时间机遇,创新拓展了特色募集渠道。
2023年9月9日,在中华慈善日前后,双墩社区积极参加了硚口慈善总会举办的硚见花开公益嘉年华,开展了慈善义卖,既有来自社区书画爱好者的书画作品,也有残疾志愿者手工编织的“编织包”“柿柿如意香囊”等,还有爱心企业送来的风扇、摆件等。义卖活动现场氛围热烈,人们纷纷响应,一场活动为双墩社区慈善基金募集到善款3万余元。
除了资金,还募集到了各类公益物资和公益服务。双墩社区“同伴牵手”和“公益健康行”活动多次联合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北京微爱公益基金会等组织,共同关注社区老弱病患,开展健康讲座,赠送居家血糖监测仪等用品。还吸引了辖区热心企业常红超市,作为社区志愿者们开展志愿积分兑换的场所,兑换生活中的“小礼品”,拉近了居民、志愿者与公益慈善的距离。
筹集善款只是第一步,善用善款,让善款真正为群众办实事,真正帮助到困难人群,解决“急难愁”的问题,才是众望所归。为体现社区慈善基金“开放、公开、透明”的原则,增强服务可及性,双墩社区在基金的使用方面也进行了尝试探索。
老旧小区基础条件差,矛盾难题多,双墩社区的汉西北路193号和101号小区就曾因安全问题引发了不少居民矛盾,如车辆刮蹭、物品失窃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双墩社区想到了社区慈善基金,其中有定向捐赠于生活环境的公益服务项目。社区与武汉市慈善基金会紧密合作,在居民的全体同意下,使用资金为这两个小区升级了门禁和车控系统,还为汉西北路193号安装了公共区域监控,大大改善了小区的安全环境。汉西北路193号小区居民刘翠萍女士说:“装了摄像头以来的这段时间,居民纠纷少多了,我们居住在这里也更加的安心。”
双墩社区慈善基金的困难群体帮扶项目多由社工机构承接,开展了“困境儿童帮扶”“同伴牵手”和“‘一老一小’公益健康行”等系列活动,重点发挥专业优势,做好上门走访、心理咨询、健康检查等服务。针对帮扶对象情况,链接政府部门、慈善组织等资源给予不同的帮扶,目前已为75名困境儿童制定并认领了“微心愿”,社工的加入有效提升了慈善服务品质。
老旧住宅小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楼宇少、布局分散。但是人们居住时间长,楼上楼下居民彼此之间比较熟悉,一旦有热心人站出来张罗小区事务,普遍都会得到支持。随着社区慈善项目的开展、措施的落地,居民逐步改变对社区慈善基金的看法,可以以参与慈善项目的方式加入社区的治理中来。通过制定“巡逻议事”“小巷议事”和“上门议事”等多样化的协商议事机制,定期召开社区协商议事会,达成共识更加容易了。
双墩社区汉西一村小区也是一个无专业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绿化不足、停车位紧张。居民渴望改善小区环境,增加绿化面积,在议事会上提出了一个创新的建议:在楼顶开辟空间进行绿化。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更有居民提出参考刚启动的社区基金来募集捐助,方便管理改造。最终有32位居民参与到空中花园的募捐中,筹得改造物资鲜花、花盆、绿植、装饰品等折算1.5万元。在建设过程中,许多居民主动担任志愿者,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美化社区环境。楼顶的杂物被志愿者们自发清理,很快便整理出了所需的空间,一个闲置地变成了美丽的空中花园。
“社区慈善基金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也没有什么诀窍,”双墩社区书记程邯红这样理解社区慈善基金,“它只是一个工作抓手,关键还是要把平时的社区工作干好,真诚服务社区居民,以心换心,到了社区组织捐款、开展活动时,大家自然积极支持、一呼百应。”
双墩社区不断增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居民加入社区治理的动力,探索自治途径,逐渐总结出了“搭台架桥”工作法。通过挖掘居民中的党员核心,将他们打造成为社区与居民之间的重要纽带,在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搭平台、架桥梁,实现双墩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双向奔赴”。目前,双墩社区现有志愿者服务小分队9个,登记在册志愿者825人,营造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浓厚志愿服务氛围。
双墩社区慈善基金的探索,是一种基于慈善力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力尝试,借助慈善力量聚合社区、社会组织、联盟单位等各方,打通“五社联动”的神经末梢,打造互助友好型社区。如今,双墩社区已经成为了一个和谐共融的典范,志愿者在居民的支持配合下自发改善生活环境,居民们互相帮助、共同参与社区事务,变得越来越熟络,像极了一个大家庭,一同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