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夏秋水涨时,硚口堤防在守护汉口

2023-08-14 14:48 区档案馆  

硚口处于汉口西端。地势低洼,北依后湖,南傍汉水,每逢夏秋水涨,镇内安全毫无保障,防洪排渍至关重要。

硚口区保树庵闸口处堤防护坡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水,江夏县水天相连,汉水北岸江湖不分,江夏城内架桥行人,大江中的金沙洲淹没不见,龟山浮若孤岛,山上万户鳞集,疫痢蔓延,市民苦不堪言。

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主持在汉口镇北筑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环绕镇北,呈半月形,全长约5千米,人称“袁公堤”,这是硚口最早用于防汛的堤防,是保硚口一方安全的一道屏障。为了蓄泄洪水,沿堤先后建有上、中、下三闸(分别在硚口大通巷、安乐巷、安徽街附近)。堤内为市镇范围,堤外因取土筑堤形成玉带河,与汉江相通,进口处修有一座石桥,“硚口”由此得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工修筑了汉口后湖长堤。因堤是在张之洞倡导下修筑的,人称“张公堤”,对汉口市区的繁荣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袁公堤、汉口堡、张公堤走向示意图

在此堤未筑之前,汉口城墙护城河以外,从南到北,全为湖沼,名曰“后湖”。后湖本是襄河故道,后来逐渐淤塞,形成一处长形湖泊。清人叶廷琯说:“汉口后湖,一名潇湘湖。冬春水涸,遍种菜花,故名黄花地。梅雨涨发,则汪洋巨浸矣!”他还写了一首《后湖竹枝词》道:“烟波浩渺似潇湘,谁识春来菜陌黄?欲与麻姑话尘劫,一年一度小沧桑!”就是这一年一度的水患,大大苦了汉口的居民。

为了防止后湖水患,扩大市区,张之洞便修后湖长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成的后湖长堤,下以牛湖广佛寺(今堤角)为起点,向西北越过岱家山,折向西南,经姑嫂树,至禁口止,长20华里,人称“张公堤”;此外,上以皇经堂(今硚口上)为起点,由南向北,经长丰垸至禁口与张公堤相接,长7华里多,叫“张公横堤”。整个张公堤全长35华里,高程以铁路基为准,堤面宽二至三丈,堤脚宽六至八丈。

后湖长堤修成后,上起舵落口,下至堤角,大片地区露出水面,共涸出土地十多万亩,使汉口市区扩大两倍多。

政府投入资金对硚口几处险工险段进行整修。图为修砌的堤防护坡

在汉口市镇形成以前,硚口以西,早期即有少数居民筑墩围垸,聚族而居,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堤防。硚口堤防在形成过程中可归结为四段:

一段由舵落口至崔家墩土堤,1915年因国民政府拟建川汉铁路将其列为汉江干堤,由官方投资培修。

另一段是舵落口至禁口土堤,它北起禁口,沿常码头南迄韩家墩,沿襄河边至舵落口,后绕至张家岗,经韩家岗,依蔡家庙折回禁口,成一小方堤垸,周长约20千米,高不过一丈四五尺。1941年改建北垸,培修加高旧堤(蔡家庙—舵落口段),堤身仅高2米,宽不过3米。

第三段是崔家墩至硚口堤段,早期因岸地较高,未筑堤防。1931年大水时,沿河各厂靠自筑围堤,保住了局部免遭水淹,汛后部分围堤被拆除。1935年大水后,各厂自筑矮堤并联成整体,但堤身低矮单薄,堤基土质甚差。

第四段是硚口以下堤段,原先也无堤防,1941年日伪统治时期,虽曾在沿河修筑了3700米的块石驳岸墙,但墙基多筑于煤渣、垃圾堆上,基质较差,堤身多处出现断裂,难以抵挡大洪水的侵袭,因此1954年大汛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它而在汉正街抢修了二线土堤,以确保城区安全。汛后,拆堤恢复街面。翌年,即修建了沿河防水墙。

硚口的堤防,经加高培厚,逐渐连成一体

20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政府拨出专款,按1972年规定的防洪标准(32米)的要求,对硚口全线防水墙和土堤进行了改造加高、培厚。

20世纪80年代,政府先后拿出180余万元用于硚口防水墙的加高、加固,并对几处险工险段进行了整理修复,累计修砌护坡6.2万立方米,砌挡水墙8400立方米,抢修压浸台687米。

1993年,硚口堤防自筹资金50余万元,在硚口路防水墙堤段建造了11个管理工作间,在“东风”至舵落口堤段修筑了8个式样各异的防汛值班岗亭,为改善堤防环境设施做出了积极贡献。

硚口堤防,土埂迭经改造,加高培厚逐渐连成一体。堤防总长由过去的16千米增加到25.25千米,沿河堤按照国家要求的规定,堤防全线达标,堤身质量符合规范,同时配备了精干的堤防管理队伍。


硚口处于汉口西端。地势低洼,北依后湖,南傍汉水,每逢夏秋水涨,镇内安全毫无保障,防洪排渍至关重要。

硚口区保树庵闸口处堤防护坡

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大水,江夏县水天相连,汉水北岸江湖不分,江夏城内架桥行人,大江中的金沙洲淹没不见,龟山浮若孤岛,山上万户鳞集,疫痢蔓延,市民苦不堪言。

崇祯八年(1635年),汉阳通判袁焻主持在汉口镇北筑堤,上起硚口下迄堤口,环绕镇北,呈半月形,全长约5千米,人称“袁公堤”,这是硚口最早用于防汛的堤防,是保硚口一方安全的一道屏障。为了蓄泄洪水,沿堤先后建有上、中、下三闸(分别在硚口大通巷、安乐巷、安徽街附近)。堤内为市镇范围,堤外因取土筑堤形成玉带河,与汉江相通,进口处修有一座石桥,“硚口”由此得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工修筑了汉口后湖长堤。因堤是在张之洞倡导下修筑的,人称“张公堤”,对汉口市区的繁荣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袁公堤、汉口堡、张公堤走向示意图

在此堤未筑之前,汉口城墙护城河以外,从南到北,全为湖沼,名曰“后湖”。后湖本是襄河故道,后来逐渐淤塞,形成一处长形湖泊。清人叶廷琯说:“汉口后湖,一名潇湘湖。冬春水涸,遍种菜花,故名黄花地。梅雨涨发,则汪洋巨浸矣!”他还写了一首《后湖竹枝词》道:“烟波浩渺似潇湘,谁识春来菜陌黄?欲与麻姑话尘劫,一年一度小沧桑!”就是这一年一度的水患,大大苦了汉口的居民。

为了防止后湖水患,扩大市区,张之洞便修后湖长堤。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成的后湖长堤,下以牛湖广佛寺(今堤角)为起点,向西北越过岱家山,折向西南,经姑嫂树,至禁口止,长20华里,人称“张公堤”;此外,上以皇经堂(今硚口上)为起点,由南向北,经长丰垸至禁口与张公堤相接,长7华里多,叫“张公横堤”。整个张公堤全长35华里,高程以铁路基为准,堤面宽二至三丈,堤脚宽六至八丈。

后湖长堤修成后,上起舵落口,下至堤角,大片地区露出水面,共涸出土地十多万亩,使汉口市区扩大两倍多。

政府投入资金对硚口几处险工险段进行整修。图为修砌的堤防护坡

在汉口市镇形成以前,硚口以西,早期即有少数居民筑墩围垸,聚族而居,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堤防。硚口堤防在形成过程中可归结为四段:

一段由舵落口至崔家墩土堤,1915年因国民政府拟建川汉铁路将其列为汉江干堤,由官方投资培修。

另一段是舵落口至禁口土堤,它北起禁口,沿常码头南迄韩家墩,沿襄河边至舵落口,后绕至张家岗,经韩家岗,依蔡家庙折回禁口,成一小方堤垸,周长约20千米,高不过一丈四五尺。1941年改建北垸,培修加高旧堤(蔡家庙—舵落口段),堤身仅高2米,宽不过3米。

第三段是崔家墩至硚口堤段,早期因岸地较高,未筑堤防。1931年大水时,沿河各厂靠自筑围堤,保住了局部免遭水淹,汛后部分围堤被拆除。1935年大水后,各厂自筑矮堤并联成整体,但堤身低矮单薄,堤基土质甚差。

第四段是硚口以下堤段,原先也无堤防,1941年日伪统治时期,虽曾在沿河修筑了3700米的块石驳岸墙,但墙基多筑于煤渣、垃圾堆上,基质较差,堤身多处出现断裂,难以抵挡大洪水的侵袭,因此1954年大汛时,政府不得不放弃它而在汉正街抢修了二线土堤,以确保城区安全。汛后,拆堤恢复街面。翌年,即修建了沿河防水墙。

硚口的堤防,经加高培厚,逐渐连成一体

20世纪70年代,为了提高城市防洪标准,政府拨出专款,按1972年规定的防洪标准(32米)的要求,对硚口全线防水墙和土堤进行了改造加高、培厚。

20世纪80年代,政府先后拿出180余万元用于硚口防水墙的加高、加固,并对几处险工险段进行了整理修复,累计修砌护坡6.2万立方米,砌挡水墙8400立方米,抢修压浸台687米。

1993年,硚口堤防自筹资金50余万元,在硚口路防水墙堤段建造了11个管理工作间,在“东风”至舵落口堤段修筑了8个式样各异的防汛值班岗亭,为改善堤防环境设施做出了积极贡献。

硚口堤防,土埂迭经改造,加高培厚逐渐连成一体。堤防总长由过去的16千米增加到25.25千米,沿河堤按照国家要求的规定,堤防全线达标,堤身质量符合规范,同时配备了精干的堤防管理队伍。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