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史力行
贵在知行合一
要在落到行动上
体现在实效上
为群众办实事、
办好事、办成事
硚口这些单位
把握好学史力行的“行姿”
01
做暖营商环境“小气候”
以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
以群众满意为第一目标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区财政局打好政策“组合拳”
落实减税降费
为企业纾困降下“及时雨”
○严格执行减税降费,让政策红利直达市场主体,增强市场信心。
○全面分析落实好各项惠企政策,编制惠企政策汇编,为企业提供明晰易行的政策包。
○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走访调研,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
拓展投资空间
改善城市面貌筑好“招商巢”
○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用好政策红利,破解资金瓶颈,补齐基础设施民生短板。
○抢抓专项债券放量发行窗口期,争分夺秒,校准靶向,重点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和区级中心医院建设等项目,老旧城区面貌焕然一新。
助推产业升级
激发企业活力释放“强磁场”
○统筹产业引导扶持、科创电商和招才引智专项资金,引进葛洲坝对外贸易、地大健康城等项目企业,支持武汉跨境电商标杆示范园区、高投创慧大健康园等园区建设。
○大力推广财政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中小微企业及个体户纾困贷款贴息政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02
托起品质享老新生活
托举幸福晚年
增温美好生活
一个个养老服务设施
建到硚友们的“家门口”
区民政局坚持“三高”原则
“高标准”统筹
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
什么是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
它是依托街道建设的“一站式”枢纽型养老设施,与其归属管辖的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年社区食堂(助餐点)、老年人托养中心融合建设。
整合资源、优化服务、开展试点~
到2021年底,硚口区将打造1个城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目前正在进行室内装修改造。
“高水平”规范
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运营
打通居家养老服务
“最后一公里”
硚口持续实施“133工程”
阵地再延伸,服务更完善
自“133工程”全面启动以来,硚口区陆续兴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34个,中心辐射式服务网点8个,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33个。
2021年底前,硚口区将再建成27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站)。
“高效率”强化
老年幸福食堂监管
自2016年以来,硚口区陆续兴建老年幸福食堂27个,为本辖区老年人提供进餐、配餐、送餐等日间服务。
采取“互联网+”手段进行监管,区民政局将老年幸福食堂信息纳入全区养老智慧平台,保障老年人吃得放心。
03
当好退役军人“娘家人”
难事愁事管到底,业务事项家中办~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围绕退役军人“急难愁盼”问题,深入开展“我为退役军人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增强退役军人的幸福感、归属感、获得感。
Get这些暖心事
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走访调查辖区困难退役军人时,了解到退役军人王先生因病致残,其妻子无工作,生活特别困难。该局联合街道、社区对王先生家庭进行上门走访,了解生活状况,送来暖心物资,积极为其申请办理困难帮扶资金,鼓励王先生及其家人保持乐观心态,勇于战胜困难。
“雷锋精神,热情周到,办事认真,温暖人心。”
抗美援朝老战士王良怀因旧房改造家中漏水难以解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接到求助后,积极协调街道、社区,经多方努力找到当时的改造施工队,成功修复漏水问题,老人因此为该局送来一面锦旗。
退役军人李先生身故,其妻子陈女士年事已高,无法前来办理抚恤金手续。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得知该情况,前往陈女士居住的福利院,现场讲解政策并办理抚恤金领取手续,让陈女士倍感温暖。
04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攻难点、解痛点
通堵点、补断点
区城管执法局
聚焦城区环境卫生、
保障出行安全、燃气安全监管
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
在“常”字上下功夫
成立老旧社区和背街小巷周边环境卫生应急队伍,以街道为单位,抽调环卫作业人员和安排专用车辆组建队伍,通过增人、加频、延时等措施,对居民反馈的脏乱差问题开展集中清理。
健全“精致环卫”作业机制,在“精致环卫”严规30条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作业模式,采取“定时定点+桶边督导”,杜绝混装混运,指导居民小区规范设置垃圾收集点,远离居住区,并严格落实垃圾封闭运输,每天集中清运2-3次,落实工完场净,杜绝周边环境污染。
坚持“一线发现-快速处置-定期督办”闭环管理机制,对全区市容环境、道路设施情况加强巡查,推动问题发现在一线、分派在一线、解决在一线,确保安全保障不缺位。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采取分片包保、责任到人的方法,将排查发现的46处重点隐患,逐一明确责任街道和限期整改时限。
05
办好“关键小事”暖民心
围绕“四微”
出实招、下实功、求实效
韩家墩街道在行动
党群服务“微空间”
展现“大能量”
在汉水熙园小区、盛世滨江小区等39个小区整合利用公共空间资源建立党群服务驿站,把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果成效体现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细微点滴中。
依托工会户外职工爱心驿站,因需而设、因地制宜建设“江城蜂巢”4个,给户外工作者“家的温暖”。
老旧小区“微改造”
带来“大变化”
投入专项经费对云鹤小区、传输局小区、新明小区、简易新村等4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将惠及居民1.5万余人。
为民解困“微服务”
彰显“大民生”
凝聚多方力量,协调解决树枝与高压线缠绕隐患、临街路面破损居民出行难、老旧小区没有电梯上下楼难、双职工家庭孩子暑期无人看管等民生实事百余件。
红色物业“微治理”
收获“大幸福”
破解老旧小区治理难题
红色物业“1+5”微治理模式
了解一下
1个“微平台”:
老旧小区自治管理“微平台”,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在辖区内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区域内统筹协调作用。
5项“微载体”:
微组织、微公约、微服务、微基金、微监督,推动实现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干到实处,落到细处,办到好处
将党史学习教育的成效
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
以“办实事”提升群众幸福感
以“事办实”换来群众真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