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省委“建成支点、谱写新篇”战略规划,市委“当好龙头、走在前列”部署要求,硚口全区上下将牢记殷殷嘱托,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择高而立、向上而行,大力推动“四个转型”、加快建设“三个先行示范区”,在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奋勇争先。
硚口发布推出系列报道《“对标争先促转型 以干促上强作风”书记、局长访谈》,专访相关街道、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展现各单位在“支点建设”和“转型闯关”中的担当作为。本期推出的是社会事业专题访谈报道,专访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生彬,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菁,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正举,汉中街道工委书记乐智敏和长丰街道工委书记刘国伟。
问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强国建设提出要建立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硚口教育有很多生动实践,下一步在助力支点建设中有哪些创新举措?
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胡生彬
硚口教育对标先进,大力弘扬院士文化、冠军文化、行知文化、健康文化,着力构建“全阶优质、全域均衡”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5年建成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2030年建成湖北省基础教育示范区、武汉市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区,2035年全面建成教育强区。
一是深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攻坚。力争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65%、普惠率超90%。
二是提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以小学“5+5”和初中“1+4+N”教联体为依托,通过有效实施管理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学一体化、考评一体化、文化一体化,形成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聚集群。在2025年中考十一京汉领跑全市、全区普高率位居前列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和优质均衡品牌发展。
三是推动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充分发挥十一中省科技特色示范校、四中省体育特色示范校、英中国际教育等品牌优势,建好汉江湾省市优质外语特色教育集聚区,形成“特色+领航”并进发展新格局,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25年高考,十一中历史类最高分位居全市第四;全区10人达清北线,7人达清华美院、中央美院和中国美院线;600分以上较2024年增加20人,达426人;一本上线人数较2024年增加249人,达1317人;武汉英中持续巩固全国第二地位;一职教本科录取人数连续十二年位居全省第一。2026年,将进一步健全普通高中发展提升保障机制,实现高考多元发展新跨越。
问
在“十五五”期间,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局)如何立足辖区文体资源禀赋,主动服务和融入支点建设大局,在整体提升文体影响力上担当作为?
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彭菁
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局)将着力在公共服务优化、历史文化盘活、消费场景创新等方面担当作为,整体提升辖区文体影响力。
一是织密公共服务网络,厚植群众文体福祉。群众文化方面,加快区图书馆新馆建设,织密12分钟文化圈,利用闲置资产打造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小而美”的文化空间。群众体育方面,实施体育设施补短板工程,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汉江湾桨板马拉松公开赛”等精品赛事为牵引,引进新潮首秀赛事,推动汉江湾解锁潮酷运动新体验。
二是盘活历史文化遗存,焕发硚口文脉新韵。挖掘商根文化,建设数字博物馆,复原淮盐巷老场景,植入沉浸式剧本杀等体验,打造“老汉口版清明上河图”;盘活工业遗产,如在福新面粉厂保留老厂房结构并添加赛博朋克风格艺术装置,打造青年文化地标;活化利用非遗,将木雕船模等元素融入时尚设计,探索“非遗+旅游”等发展路径,支持传承人直播带货。
三是创新文旅体消费场景,激活产业发展动能。在体旅融合方面持续发力,以卡丁车等精品赛事为引擎,探索“体育+生态+文化”路径,打造复合消费场景。深耕文旅融合,聚焦汉口里,联动园博园强化“国潮”IP,打造沉浸式文旅空间,争创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动张毕湖、竹叶海片区协同开发,引进特色主题乐园,拓展“文旅+”产业链条。
问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成为重大民生课题,区民政局在打造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养老服务上有哪些举措?
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胡正举
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已成为民生保障的重中之重。区民政局努力构筑分级分类、普惠可及、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让广大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一是健全养老服务网络。打造区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统筹推动区域养老服务资源高效利用。以区级公立福利院及优质民营养老机构为核心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发挥专业照护、服务转介和资源链接枢纽作用。完善社区嵌入式养老站点,采取“中心+站点”模式建成家门口服务站。加快建成“区级平台+街道综合体+社区站点”的全域养老服务网络。
二是完善养老服务形态。加快建设困难家庭养老床位,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上门服务,十五五期末完成新增500户家庭适老化改造;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推行“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幸福食堂”社区送餐全覆盖。推动养老机构服务向家庭延伸,增加护理型床位供给,探索“老年父母+残疾子女”家庭机构照护。
三是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加大养老市场供给,在保障兜底性服务的基础上,发展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各类主体按市场化原则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深化医养融合,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满足社区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基本医疗、康复护理、养老服务需求。创新智慧应用,引进和培育智慧养老企业,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养老设备广泛应用。
问
做好老年人的服务保障工作是民生之需,执政之要,结合区委提出要加快建设民生幸福城区,汉中街道在创建老年友好社会方面有何作为?
汉中街道工委书记乐智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汉中街道高度重视老年人关爱工作,致力于建设多元社区养老体系。近年来,主要通过三方面举措创建老年友好社会。
一是筑牢设施根基,夯实养老“硬支撑”。充分发挥辖区省三医院、市四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效能,依托已建成的1个街道养老服务综合体、8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含配餐点)及1家“幸福食堂”,有效构建“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完成2部电梯加装,正加速推进5部电梯加装及10部电梯更新改造,实施适老化改造57户,增设智慧出行助老候车点15处,全方位提升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便利性。
二是优化服务供给,提升养老“软环境”。启动长寿社区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项目,打造综合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利用智能设备为特殊困难老人提供服务。依托老年大学,整合公共服务、志愿服务、医教等资源,开设书法、舞蹈、编织、“手机课堂”等10余类公益课程,满足多样化需求。
三是汇聚多方合力,构筑养老“新体系”。街道与湖北省谈笑慈善基金会合作,建成硚口区首家“谈笑公益慈善超市”,筹集物资累计帮扶困难老人100余人次,发放慰问品160余件。引导企业参与爱老公益,组织捐赠老花镜1万副,并持续开展老年人防跌倒课程及“畅享智慧生活”手机课堂。着力发展“银龄关怀”志愿服务队,探索“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机制,广泛动员低龄老人及青年投身志愿实践。
问
长丰街道作为硚口区管辖面积最广、人口基数最大的街道,面对特殊群体多、治理难度大的现状,将如何发挥自身作用,为硚口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基层力量?
长丰街道工委书记刘国伟
长丰街道将以“党建强基、民生提质、平安护航、产业兴城”为主线,力争实现基层治理更高效、民生保障更精准、发展动能更强劲、社会环境更稳定,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基层支撑。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构建多元共治“同心圆”。深化“头雁领航”成长计划,建强改制村党组织和党员骨干队伍,推动原村民与新市民融合,吸纳物业楼管员、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为“兼职网格员”“移动网格员”,凝聚治理合力,切实筑牢转型发展的组织根基。
二是优化民生服务,织密幸福生活“保障网”。精准保障4万余名低保、特困、残疾等特殊群体,建立低收入家庭数据库,整合多部门数据设置预警指标,主动发现“沉默的少数”,确保惠民政策应享尽享、不漏一人,为转型发展夯实民生底盘。
三是深化平安建设,筑牢社会稳定“防火墙”。以“智治”为抓手,加快长源、丰竹园社区等智慧社区建设,加强“一网统管”;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确保消防隐患动态清零,为转型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是加快产业转型,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引擎”。项目为王、产业为重,依托现有载体和500余亩产业用地,重点打造汽车、大健康等产业链,促进产城融合,破解改制村发展困境和低收入群体维稳难题,逐步摆脱房地产依赖和产业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