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干面浓香爽口,风味独特,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食品,它与油炸面窝、发米粑粑等形成的武汉风味小吃系列闻名全国,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一谈到热干面,大多数武汉人都不会忘记有名的“蔡林记”热干面店,却很少有人了解蔡林记之前的热干面发明专利人——熟食小贩李包。
李包大名不传,只因颈子上长了个肉瘤而得名。20世纪30年代初栖居于硚口关帝庙棚屋区,长年挑着担子摇着拨浪鼓在汉正街、长堤街一带沿路叫卖凉粉和汤面,日子过得很紧巴。
有一年夏天的傍晚,他精疲力竭地挑着没卖完的面条回家,因为担心剩面过夜后变馊了,就把它全部煮熟了晾在案板上,谁知不小心撞翻油壶,香喷喷的麻油全泼到面条上。李包又心痛又后悔,只好顺势把熟面与泼出的油拌匀摊凉,指望第二天卖几个钱救几个钱。
第二天清早,李包赶紧挑上这些面上街,把它先在滚烫的开水中热一下,干捞起来配上佐料出售。顾客们见这种面做法不同于平日的汤面,既干又有味道,就你一碗我一碗纷纷买了去尝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起这种面的名字,有苦难言的李包灵机一动,随口回答说:“这是我根据您家们的口味专门制作的既热又没有汤水的‘热干面’唦!”
于是,热干面就开始在汉正街一带流传开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顾客的喜好。李包见热干面的销路比凉粉和汤面好卖得多,就开始转为独家经营,后来又配上伏汁酒或绿豆稀饭,生意越做越红火。李包的名声由此走出汉正街,扩展到整个汉口地区,继而传遍武汉三镇。热干面也被多家小贩效仿,逐渐成为武汉市民情有独钟的早点。
20世纪30年代末期,汉口满春路口建起一家挂牌“蔡林记”的热干面馆,蔡林记不断继承、改进李包的热干面制作工艺,根据顾客的口味在金黄油润、细腻柔韧的热干面中加入芝麻酱、胡椒、味精、酱菜、虾米等佐料,拌上小磨麻油或辣椒油等,使热干面色香味俱全,老少咸宜,成为三镇民众的早餐佳品,名声遍及国内外。它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一并称为中国五大名面。
至于李包与蔡林记有何联系,史无可考。但李包首创热干面以及热干面在汉正街一带的盛行,的确在蔡林记成名之前。这应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