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教师、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特级教师汤彦平给学生们上课,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为推动硚口教育向着更高质量发展,该区积极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举措。在武汉市教育局和硚口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全力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教师,在全国道德模范杨小玲老师的示范引领下,一批优秀教师代表脱颖而出。今年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汤彦平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武汉市第一聋校甘云山获评“荆楚好老师”;崇仁路小学俞秋明勇夺省青教赛“状元”;武汉市十一崇仁初级中学龚蕾,东方红小学吴嫚妮获评武汉市“最燃青年教师”。该区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持续擦亮“教育质量”“教育云”“校园足球”三张名片,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全心全意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优化教育资源均衡布局
高质量推进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9月1日,硚口区1200多个班级近6万名中小学生收到“最燃开学礼”——同上一节思政课《庆新中国70周年华诞,讲文明与军运同行》。
在崇仁路小学新时代校区三(1)班,班主任张春莉为全体学生播放了《中国一分钟》等一系列令人心潮澎湃的短视频,引导学生捕捉新时代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每当屏幕上有“一分钟”映入眼帘,紧随其后的一串数字总能引发学生们“哇”声一片,教室里的氛围也随之被点燃。
“一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工地。”崇仁路小学校长刘翠华说,崇仁路新时代校区是今年年初正式投入使用的一所新学校,可提供约1200个学位,现有在读学生601人,其中大部分是周边居民的孩子,也有不少外来随迁人员子女。第一次走进学校看到校园里优美的环境时,不仅孩子雀跃,家长也赞叹不已。
近年来,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好上学、上好学”的需求,硚口区深入推进教育资源优质扩容改革,高标准、高质量规划、建设一批小学和初中;以武汉市领航高中、特色高中建设为契机,提档升级高中和中职学校;全面完成武汉市第一聋校新建提档升级工程,从而推动全区基础教育建设优质均衡发展。
硚口区教育局立足教育服务人民,优化营商环境。在原有“委托管理”“学校联盟”“小班化联合体”“垂直学区”等多种学区制建设模式下,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今年,武汉四中初中部、韩家墩小学等优质校纳入学区制管理委托方,十一初、六十四中、崇仁路小学等校托管范围扩大。通过优质中小学委托管理新建学校,支持优质幼儿园品牌扩张,促进名校资源的增值。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崇仁汉滨小学学生曾子墨获第35届楚才作文竞赛特等奖;武汉市十一崇仁初级中学学生莫耘溥入选武汉市“新时代好少年”,成为该区第四位获此殊荣的学生。今年中高考,硚口莘莘学子再创佳绩。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学生张傲以高考总分689分,跻身全市前10强,目前就读清华大学;武汉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学生刘曼钰以总分679分获得全省技能高考财经类第一名,学生吕诚凯以总分679分获得全省技能高考计算机类第三名。在2019年“我爱祖国海疆”全国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活动竞赛总决赛中,该区获得一等奖2人次和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高质量推进教育领域创新发展
在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学质量不断突破的同时,硚口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质量推进教育领域创新发展。
加强深化“教育云”运用,参与教育部“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以信息化支撑引领全区教育现代化发展。今年以来,该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通过深化智慧课堂、课程社区、名师工作室、探究学习等5个规模化应用,着力打好课堂教学主攻战。井冈山小学、同济附小、舵落口小学、十一初崇仁路校区、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等学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助推精准教学,打造顺应教育改革的智慧教育。今年,硚口区出台《硚口区小学提升绿色质量工作方案》,逐步形成以学区为主、区校联动的质量管理机制和以区级为主、覆盖全程的质量分析机制,从而推动各校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习过程和品质、关注绿色学业质量。
与此同时,硚口区深入践行“以球健身、以球启智、以球育人”的足球发展理念,以足球项目引领学校体育工作创新。
“校校有联赛、班班有球队、人人爱足球。”目前,整个硚口区共有1200多支班级足球队,班级联赛已在全区64所中小学实现100%全覆盖,建立起“两个三级”联赛机制,即“小学——初中——高中”三级联赛,“班级——校级——区级”三级联赛。
在浓厚的校园足球氛围中,校园足球“硚口模式”成绩亮眼,先进经验获全国推广。2018年11月,区域教材《校园足球》全部12册(小学一年级——高中三年级)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15所,市级校园足球布局学校35所,区级校园足球特色校47所,常年参加足球活动的学生近6万人,注册足球运动员已有1462人。在武汉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该区获“22连冠”;2019年“武汉晚报杯”足球比赛四初、十一初包揽初中组冠亚军。2018——2019学年度,该区各级足球代表队在全国、省、市校园足球竞赛中荣获冠亚军共11个。
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
服务教育教学质量绿色成长
在第35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武汉市第十一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汤彦平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模范教师。
汤彦平从教38年,带高三年级两个班的化学,当了29年班主任,理科出身的汤彦平十分善于发现学生的潜在特质,倡导学生个性化成长。“孩子嘛,除了学习,还得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生活才会增添幸福感。”汤彦平说,提升学习成绩与坚持兴趣爱好并不矛盾,时代在变,学生在变,作为老师要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且行且思。汤老师说,他班上那些组建乐队、参加“汉字读写大赛”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的学生,最后都顺利考入了“985”“211”。
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汤彦平探索、总结出一套“模块教学法”:兴趣——探索——研究。在常规教学中,他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编写不同的学案与训练案,通过“云教育”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建立知识体系——查漏补缺——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落实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他所带的班级5次获武汉市先进班集体、7次获区先进班集体。
正是有像汤彦平这样优秀教师的模范引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人投身到三尺讲台。
25岁的“海归”硕士宋培,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新学年到来之际,她如愿成为武汉市第四初级中学的一名新入职的教师,任七(12)班的班主任,兼两个班的语文教学。
“身边有很多好师傅,我有信心成为一名好老师。”宋培说,来到四初后,她从身边许多资深教师身上感受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无穷魅力。现在她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学生,享受着两种成长的幸福。
据了解,今年硚口区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在中小学继续实施“按需设岗,双向选择,逐级聘任,绩效考核”岗位聘任。打通高层次教育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增加“985、211”院校毕业生招聘力度,拓宽教师引进渠道,近5年招聘新教师340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每年500万元用于专项培训。完善聘用人员管理制度,提高聘用教师待遇标准,保障教育质量。
“崇仁好声音”
倪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深化高效课堂工程
崇仁路小学教师倪敏带学生习诵读、玩配音,争当“崇仁好声音”。
“清晨,从聆听开始,跟倪老师学诵读,为你的梦想插上翅膀。”每个周一至周五早上6:30,只要点开微信公众号“跟倪老师学诵读”,一个气息深稳的声音就会犹如早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心头。
45岁的倪敏从没想到,作为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的她,竟然把这件事坚持了近三年,累计推送了600多条音频,260余篇原创文章。围观的人群从学生、家长、同行到更多的跨界伙伴,上万名粉丝,逾二百万次的阅读收听。
“我不是职业媒体人,只是崇仁路小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人人会诵,个个想读’是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初心。”倪敏说,为了帮助刚入学的孩子学朗读,她鼓励大家在QQ群里读课文。一个字一个字纠正发音,一句话一句话地示范朗读。到了二年级,她又引导孩子们朗读优秀的课外读物。爱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听完故事后,大家常常意犹未尽。于是,2017年,她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每周一,她示范诵读,讲解一首古诗。周二到周五,将孩子们的朗读配上音乐、文字和插图,在早上6:30准时发送。
为了保证配音的效果,她自学音频文件的编辑,向原湖北电视台的主持人马伶学朗读,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查找古诗中词语的来龙去脉,诗人的创作背景……常常从夜晚熬到凌晨。
2018年6月,《跟倪敏老师学诵读 》一书结集出版,是一本30万字的可读、可听、可诵的书,记录了她日夜辛苦的结晶,更记录着她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历程。倪敏说,这本书将成为她继续攀登的阶梯,将带着她和孩子们走向更加开阔的成长天地。
十一中“鼎新师团”
永葆热情一路守望
成就全区“最牛”班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武汉市第十一中学的教师们始终保持教育热情。
全班43名学生,2019年高考平均分645.2,“一哥”张傲以总分689分,跻身全市前10强,如愿考入清华园……在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有一个“鼎新师团”,他们的守望成就了一个全区“最牛”班级。
物理教师郭卫兵是班主任,也是这个团队的“领头雁”,“鼎新”二字取自该校的校训:守正、笃实、自强、鼎新,意为去旧创新。
“要始终坚信我们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事实证明,在大家的精诚合作下,我们没有辜负‘鼎新’二字。”郭卫兵介绍,接手上一届学生时,数学老师朱再娥、生物老师王克勤两位老师刚刚有了“二宝”,但两位老师却把学生看得比自己孩子还重。朱老师家的“大宝” 有一次受伤了,她心疼孩子又放不下学生,“大宝”只好带伤跟着妈妈上班当“小尾巴”。
80后语文教师刘颖不仅肯拼而且讲方法。三年前,张傲从武汉市十一崇仁初级中学毕业时,中考成绩位居全区第十,数理化成绩相当出众,但语文成绩一言难尽,阅读、写作皆是软肋。刘颖得知他的理想是考上“清北”,就故意激他,“考上清华、北大的,语文从来没低于130分的,否则就是空想。”
从此,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张傲启动“破130”行动:每天上午利用课间时分,泡在语文办公室跟老师探讨语文问题;高二开始,每天中午12:25-13:00,准点走进刘老师“读书会”,通过大量阅读,丰富思想充实底蕴。通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高考语文张傲拿下131分,为实现“清北”目标起到决定性作用。
“无声使者”甘云山
洞悉每一个眼神
送200多名聋哑学生上大学
武汉市第一聋校的“无声使者”甘云山用手语、眼神辅导学生绘画、篆刻。
走进甘云山的课堂,除了画笔与纸张摩擦发出的“沙沙”声,听不见任何人说话。这是个特殊的师生组合,一群聋哑孩子和一位聋哑“先生”。令人惊叹的是,先生教得很投入,学生们也“听”得很认真。
47岁的甘云山是武汉市第一聋校美术组的组长,从教27年,他却在一聋校生活了38年。1981年,9岁的甘云山入读一聋,在这一学就是11年。读书期间,他是老师们公认的好学生,擅长书画、篆刻。后来,甘云山考入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习工艺美术。毕业后,他毅然回到母校任教。
教聋哑学生学美术,尽管艰难,但甘云山多了一份默契。当学生练习绘画时,他习惯在一旁观察,遇到困难“卡壳”了,学生只消一个眼神,他就会上前指导。
“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俯首甘为孺子牛。”同事张小妮与甘云山共事多年,在她看来甘老师不仅是一位有才华、负责任的好老师,还是学生最值得信任的“大哥”和“甘爸爸”,越是调皮的孩子越服他的管,遇到什么麻烦都会跟“大哥”讲。
据了解,曾经有位叫卢仲的学生,在校期间经常逃学泡网吧。卢妈妈为了陪读,放弃了天门老家的工作,在武汉街头擦鞋。但小卢并不能体谅她的苦心,依然沉迷于网络。甘云山知道后,主动提出为小卢“开小灶”。单招前四个月,一下晚自习,甘云山就把小卢带回自己家里进行“一对一”辅导,一分钱不收,还经常给小卢准备牛奶、银耳汤。半年里,小卢的学习状况明显改善,后来高考分数达到在特校中享有“清北”之誉的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两所重点大学的分数线。
“自己不放弃,谁也抛弃不了你。”该校副校长杨小玲说, 27年来,甘老师时常用这句话与学生共勉,帮聋哑学生树立起山一样的坚定信念,并将200余名聋哑学生送入大学。
文/曹斌 向洁 图/彭年
【编辑:张敏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