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的故事,浓缩着共同的历史记忆,这里是大汉口的脉搏、是大武汉的基础。硚口发布推出“硚口城纪”栏目,重温硚口的奋斗历程,从历史小故事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在硚口有一家“特别”的水厂
它经历过
战火纷飞、百年风雨
至今仍生机勃勃地运作着
它见证了
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展史
更开启了武汉三镇
文明饮水之先河
它就是既济水厂
(今武水集团宗关水厂)
1909年9月4日
武汉第一滴自来水
从这里流出
开启武汉自来水时代
它应运而生
既济水厂的建立
主要归功于两个人
宋炜臣和张之洞
1906年,卢汉铁路通车,川汉、粤汉铁路也启动建造,汉口的重要地位凸显。浙江商人宋炜臣看到这一商机,发起筹办既济公司,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一直十分重视水电公共事业的创办,所以很快就给予批准。同年,既济公司开建,1909年9月4日,以汉江为水源的既济水厂建成通水。
为何要取名为“既济”?
这其中也非常有讲究
它源自于《易经》第六十三卦,意为水火“既济”,而既济公司以水电为主业,办有水厂、电厂,电又含“火”之意,所以用其作为该公司的冠名。
水与电的兴办是一座城市进入近现代化的首要标志,武汉就此成为全中国第四个拥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
书写百年供水传奇
它历久弥新
一汩清泉进万家。
刚成立的既济水厂供水规模为当时全国之最,日供水量为2.3万吨,覆盖24万人口。但很快,时局变幻,战火四起,它随之经历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1906年到1949年间,其数度陷入困难,艰难维生,却从未断过供水。直到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武汉自来水事业终于迎来了新生,既济水厂也日渐恢复了活力。
1951年11月1日,既济公司和鄂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合并,成立中南工业部武汉冶电业局,自此,既济公司的企业名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既济”到“宗关”
名字改变背后是
百年水厂脱胎换骨的变化
如今的“宗关”之名,源于宗关俗称上关,与下关汉口汉关对称,也取自“江汉朝宗”的“宗”字,指江河奔流入海,也比喻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由于改革开放、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需要,宗关水厂经过多次的挖潜和扩建。今天的宗关水厂已经建设成为日供水能力为105万吨的现代化大型自来水厂,服务人口200多万,成为自来水水质标准行业领先者。
百年供水源远流长
百年水厂涌动新泉
守护好城市生命水脉
为硚口高质量发展
注入活水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