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水陆空”作战保卫蓝天白云净土 环保铁军以铁的纪律守护城市生态环境

2021-12-16 10:15 长江日报  

综合

深入企业执法检查。

登上高耸的烟囱查排污。

深夜上路抽检机动车排污。

执法支队队员们参观中共五大会址,在党旗下重温誓词。

“大比武”现场热情如火。

执法队员换新装,气势如虹。

在高高的烟囱上、在炎热的生产车间内、在偏僻的垃圾堆弃地、在奔流的长江边、在深夜的马路旁、在油烟噪声纷杂的居民楼下……活跃着一群身着制服的“战士”,用百炼而成的“火眼金睛”捕捉点滴的污染物,并予以治理。他们就是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今年以来,这支“环保铁军”以党建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抓铁有痕,完善执法良性机制

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任务。面对新时期、新征程,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积极谋划、创新执法机制,让更多人真正看到,苦干实干不吃亏,只要肯努力有作为,就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全面增强整个生态环境队伍闻战而喜、快马加鞭的治污干劲。

今年初,制发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计划,加强执法工作统筹,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执法督导,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督导各区执法工作,交流执法经验,树立执法典型,营造出拼搏赶超的干事氛围。构建半月督办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执法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多个专项工作被省生态环境厅考评为红旗项目。同时,加强日常的执法稽查,按时保质完成对相关区局的执法稽查工作。执法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要求,修订执法全过程记录中各项制度,制定完善执法支队首问负责制和信访投诉办理流程,有效规范了执法和投诉举报办理工作。

执法有力,严打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排污扰民行为。2021年1-11月,全市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97件,处罚194件,行政处罚金额2020.1万元,其中执法支队直接立案50件,处罚41件,行政处罚金额748.2万元。排污许可专项检查中,立案查处违法行为8件;建设项目执法检查中,发现106个环境问题,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5件,其中移送公安机关1件;积极参与省生态环境厅交办的专项行动,查办危废违法案件9件,其中移送公安机关2件,行政拘留1人,刑事拘留2人。

行动如风,破解环境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的污染,全市以雷霆之势,迅速清理一批污染源和污染行为。

涉气专项执法行动。对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开展达标排放专项执法检查,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对秸秆露天禁烧实施考评,推广综合利用的典型经验。开展重污染天工业企业应急减排巡查,督促企业开展整改。噪声专项执法行动。组织全市执法人员出动7441人次,检查工业企业2581家(次),建设项目761家(次),立案查处2家噪声超标企业。涉水专项执法行动。检查全市88个运营生产港口码头和5家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整改共性环境问题50余个。全面排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自建或依托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立行立改轻微环境问题10个、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件。关闭唯一的一家涉磷企业。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专项行动。

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路检路查执法881次,检测车辆30662辆,发现超标车辆1641辆并实施处罚;开展集中停放地入户抽检299家,发现超标车辆64台并督促整改;开展非道抽测2483家,发现超标1677台并督促整改。固危废及沿江化工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危险废物收集经营处置、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和涉危险化学品企业,摸清家底,做好充足的应急备勤,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 “三位一体”打造敢于、擅于“亮剑”铁军

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是生态环境监管的钢牙铁爪,不仅要做到政治强、作风硬、敢担当、本领高,还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从思想上、工作机制上、业务能力上持续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打造一支敢于“亮剑”、擅于“亮剑”的执法铁军,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的大武汉。

以党旗红强壮铁军心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执法支队是一支党员为主的队伍。今年以来,执法支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强化政治建设,成立执法支队首届党委、纪委,委员由执法支队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构成。设立4个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三个作用”。执法支队党委带领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高质量开展党建工作。针对环境执法的职业特点,提出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遵规守纪的老实人。

以机制创新提振铁军气

执法支队成立后,积极创新执法工作机制,实施局队合一模式——按区域设置14个市综合执法支队派出的执法大队,各派出执法大队与市生态环境局设在辖区的分局实行“局队合一”管理,让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在“一盘棋”的思路下,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力量统筹调度,统一行使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安全等执法权。新机制下,活力立显。市区执法人员混编,同在一个战壕里,天天比、日日赛,迅速提振“战斗士气”,越是艰苦的执法,越有人去执行,越是难度大的案子,越有人抢着办。

以大比武锤炼铁军力

上个月,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的精兵聚集一堂“大比武”——比拼“最强的兵王”。这是一场实战练兵,比赛既考“武”——用肉眼和仪器,快速发现环境问题,也考“文”——熟练运用法律条文、撰写案件案卷和新闻稿。今年以来,执法支队开展大比武活动,以比武促实战,以比武促人才成长。大队长负责人、执法尖兵、业务骨干悉数参加培训,采用线下集中培训、现场教学和技能比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执法业务培训,学习法律法规、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案卷制作、撰写宣传稿等内容,全面提升执法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全省执法技能大比武中,市执法支队一把手亲自带队备战,精心选拔参赛队员,专项培训比武技能,武汉市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12人被省生态环境厅评为全省执法尖兵。同时,我市215名执法人员参加全省生态环境执法知识竞赛,市支队荣获市级集体一等奖、22人荣获个人奖。

■ 突出重点难点为环境改善保驾护航

针对全市生态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开展攻坚战,以执法检查突破重重困难,助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保护长江

以改善长江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排查整治我市入河排污口,不断规范入河排污口管理,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为目标,组织起草《武汉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成立了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明确了各区政府、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并成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综合执法支队督战长江两岸,查排口、溯源头。截至目前,通过二次排查、溯源,核定出我市有效排口1287个。将这些有效排口分类命名并编码,树立排污口标志牌,并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据统计,按照边溯源、边整改的整体推进思路,完成了520个排口的整治工作。

持续检查企业排气 削减臭氧“元凶”

挥发性有机物是导致臭氧超标的“元凶”,多产生于企业生产环节。今年以来,执法支队开展系列挥发性有机物执法专项行动,据统计,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检查企业500余家次,督促整改问题100余项。通过拉网排查、帮扶整改、及时复盘、严厉惩处等措施,形成全覆盖、闭环高压整治态势,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污染治理水平,为今年的空气质量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 “送法入企”帮扶企业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10月份,博瑞公司和汉氏公司的信访投诉量大幅下降。这得益于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主动帮扶——企业按照他们提供的治理方案,升级改造治污设施,效果明显。

既要严格执法,更要热情服务。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不断改进执法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正面清单管理,今年共收录329家企业或建设项目,通过视频、用能监控、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实施监管,同时充分利用移动执法、“双随机一公开”、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精度和效率,不断减轻企业迎检负担,促进企业发挥正面激励和示范效应。“谁执法谁普法”,执法支队始终将普法作为执法的“先锋”。

今年以来,执法支队持续开展“普法引导 送法入企”活动,送法上门的企业包括钢铁化工、造纸行业、生活垃圾焚烧、集中式污水处理、机动车排气检验机构等重点行业的排污企业,还有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市执法支队各级队长带头“送法入企”,先后前往51家企业,其中市直管企业全部“送法上门”,全市共举办20场普法培训活动,累计向企业发放普法汇本4000多册,普法宣传手册3000多册。同时,开设“线上普法云课堂”,课程内容包含近年来实施的环境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分析等,课程学时累计超100课时,为全市企业提供了学法的平台。

学好环保法的效果明显。武汉某大型煤化工生产企业周边“邻避”问题突出,正常生产受限。今年,该企业在执法人员持续的环保普法引导中,转变发展思路,加大环保投入,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显著下降,经济效益上升了,投诉数量下降了。同时,执法支队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今年确定10个具体实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行动。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服务进社区活动,为150个社区开展200余场次宣传活动,发放资料7000余份,帮助社区居民提升环保意识。另外,还出动执法人员5541人次,对接468个社区,解决居民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社区环境质量。

■ 执法故事背后的坚毅和情怀

连夜查办跨省抓捕环境违法主犯

一天夜里,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十二大队(新洲区)接到区公安分局电话,反映新洲区双柳街殷店村一处厂房内,有人从事环境违法犯罪。执法人员立即连夜赶赴现场展开调查。现场调查发现,有人利用废旧蓄电池违法提炼铅锭。执法人员一直蹲守到次日清晨6时,并查封扣押生产设备。为锁定证据,执法人员连续两天两夜未眠,将铅锭称重、扣押、转移。随后,执法人员赶赴当事人所在的安徽省,在当地环保和公安部门的配合下,依法抓捕主犯。快速查办、跨省抓捕环境犯罪者,彰显了环保铁军“强执法、零容忍”的高压执法态势,有力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变执法为观摩取经

7月中旬,一行人来到武汉重型机床公司,听企业负责人介绍污染防治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做法、看企业厂区内的环境及设备运行情况、填写观摩记录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这是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开展的现场观摩学习交流活动,参与的人都是辖区的同业者,大伙在一起“零距离”学习交流,现场发现、解决环境问题。今年以来,该区共组织交流活动19次,参与企业达到380家。众多企业纷纷“点赞”,称此举一改往日简单的责令整改、行政处罚模式,帮助企业排查环保隐患,解决治污难题,将环境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保障了企业发展和环境安全“两不误”。

以赛代训练精兵

来自硚口区的4位“花木兰”——邓辛、徐婧、王玮、杨祖溪夺下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技能比武的团队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市执法支队三大队(硚口)将大比武作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全员参与。参赛人员以岗代训,边干边练,将每天的工作场景模拟为大比武的现场,迅速提升了专项检查、信访处理等实战能力。同时,他们虚心向市支队的业务骨干学习,一同赴企业进行检查等实操培训。他们还将移动执法系统的运用列入重点,迅速实现了执法人员、执法业务、执法过程“三个全覆盖”, 实现执法全过程“留痕”管理。

雨夜中忙碌的路检人

不久前一个雨夜,洪山区生态环境分局10多名执法队员上路检查机动车。路检时,他们紧盯大货车,不顾及地下的雨水,俯下身子将监测嘴放入排气管,打开仪器,记录数据,现场研判,对超标车辆现场处罚。从晚上10时,一直守到次日凌晨3时,往往要检查上百辆汽车。回去休息一下,第二天白天正常上班。目前,洪山区路检了2410台机动车,处罚超标车辆39台,所有车辆均建立一车一档管理档案。

深入企业执法检查。

登上高耸的烟囱查排污。

深夜上路抽检机动车排污。

执法支队队员们参观中共五大会址,在党旗下重温誓词。

“大比武”现场热情如火。

执法队员换新装,气势如虹。

在高高的烟囱上、在炎热的生产车间内、在偏僻的垃圾堆弃地、在奔流的长江边、在深夜的马路旁、在油烟噪声纷杂的居民楼下……活跃着一群身着制服的“战士”,用百炼而成的“火眼金睛”捕捉点滴的污染物,并予以治理。他们就是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

今年以来,这支“环保铁军”以党建为引领,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全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

抓铁有痕,完善执法良性机制

生态文明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任务。面对新时期、新征程,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积极谋划、创新执法机制,让更多人真正看到,苦干实干不吃亏,只要肯努力有作为,就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全面增强整个生态环境队伍闻战而喜、快马加鞭的治污干劲。

今年初,制发全市生态环境执法工作计划,加强执法工作统筹,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奠定坚实基础。强化执法督导,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督导各区执法工作,交流执法经验,树立执法典型,营造出拼搏赶超的干事氛围。构建半月督办机制,确保生态环境执法重点项目高质量推进,多个专项工作被省生态环境厅考评为红旗项目。同时,加强日常的执法稽查,按时保质完成对相关区局的执法稽查工作。执法制度进一步完善。根据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的要求,修订执法全过程记录中各项制度,制定完善执法支队首问负责制和信访投诉办理流程,有效规范了执法和投诉举报办理工作。

执法有力,严打违法行为

今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不断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排污行为,特别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排污扰民行为。2021年1-11月,全市立案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297件,处罚194件,行政处罚金额2020.1万元,其中执法支队直接立案50件,处罚41件,行政处罚金额748.2万元。排污许可专项检查中,立案查处违法行为8件;建设项目执法检查中,发现106个环境问题,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5件,其中移送公安机关1件;积极参与省生态环境厅交办的专项行动,查办危废违法案件9件,其中移送公安机关2件,行政拘留1人,刑事拘留2人。

行动如风,破解环境问题

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时间的污染,全市以雷霆之势,迅速清理一批污染源和污染行为。

涉气专项执法行动。对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开展达标排放专项执法检查,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解决存在的环境问题。对秸秆露天禁烧实施考评,推广综合利用的典型经验。开展重污染天工业企业应急减排巡查,督促企业开展整改。噪声专项执法行动。组织全市执法人员出动7441人次,检查工业企业2581家(次),建设项目761家(次),立案查处2家噪声超标企业。涉水专项执法行动。检查全市88个运营生产港口码头和5家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整改共性环境问题50余个。全面排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自建或依托的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立行立改轻微环境问题10个、查处环境违法行为1件。关闭唯一的一家涉磷企业。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专项行动。

截至目前,全市共开展路检路查执法881次,检测车辆30662辆,发现超标车辆1641辆并实施处罚;开展集中停放地入户抽检299家,发现超标车辆64台并督促整改;开展非道抽测2483家,发现超标1677台并督促整改。固危废及沿江化工专项行动。重点检查危险废物收集经营处置、重点危险废物产生和涉危险化学品企业,摸清家底,做好充足的应急备勤,及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 “三位一体”打造敢于、擅于“亮剑”铁军

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是生态环境监管的钢牙铁爪,不仅要做到政治强、作风硬、敢担当、本领高,还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从思想上、工作机制上、业务能力上持续开展学习、竞赛活动,打造一支敢于“亮剑”、擅于“亮剑”的执法铁军,守护天蓝、地绿、水清的大武汉。

以党旗红强壮铁军心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执法支队是一支党员为主的队伍。今年以来,执法支队以党史学习教育为重点,强化政治建设,成立执法支队首届党委、纪委,委员由执法支队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一线执法人员构成。设立4个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三个作用”。执法支队党委带领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高质量开展党建工作。针对环境执法的职业特点,提出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安身立命的“压舱石”,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和遵规守纪的老实人。

以机制创新提振铁军气

执法支队成立后,积极创新执法工作机制,实施局队合一模式——按区域设置14个市综合执法支队派出的执法大队,各派出执法大队与市生态环境局设在辖区的分局实行“局队合一”管理,让执法力量向基层一线倾斜。在“一盘棋”的思路下,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力量统筹调度,统一行使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安全等执法权。新机制下,活力立显。市区执法人员混编,同在一个战壕里,天天比、日日赛,迅速提振“战斗士气”,越是艰苦的执法,越有人去执行,越是难度大的案子,越有人抢着办。

以大比武锤炼铁军力

上个月,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的精兵聚集一堂“大比武”——比拼“最强的兵王”。这是一场实战练兵,比赛既考“武”——用肉眼和仪器,快速发现环境问题,也考“文”——熟练运用法律条文、撰写案件案卷和新闻稿。今年以来,执法支队开展大比武活动,以比武促实战,以比武促人才成长。大队长负责人、执法尖兵、业务骨干悉数参加培训,采用线下集中培训、现场教学和技能比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执法业务培训,学习法律法规、现场检查、非现场监管、案卷制作、撰写宣传稿等内容,全面提升执法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在全省执法技能大比武中,市执法支队一把手亲自带队备战,精心选拔参赛队员,专项培训比武技能,武汉市荣获团体一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12人被省生态环境厅评为全省执法尖兵。同时,我市215名执法人员参加全省生态环境执法知识竞赛,市支队荣获市级集体一等奖、22人荣获个人奖。

■ 突出重点难点为环境改善保驾护航

针对全市生态环境的重点、难点问题,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开展攻坚战,以执法检查突破重重困难,助力环境问题的解决和改善。

入河排污口专项整治保护长江

以改善长江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全面排查整治我市入河排污口,不断规范入河排污口管理,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为目标,组织起草《武汉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方案成立了市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明确了各区政府、市级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分工,并成立市区两级工作专班。综合执法支队督战长江两岸,查排口、溯源头。截至目前,通过二次排查、溯源,核定出我市有效排口1287个。将这些有效排口分类命名并编码,树立排污口标志牌,并制定“一口一策”整治方案。据统计,按照边溯源、边整改的整体推进思路,完成了520个排口的整治工作。

持续检查企业排气 削减臭氧“元凶”

挥发性有机物是导致臭氧超标的“元凶”,多产生于企业生产环节。今年以来,执法支队开展系列挥发性有机物执法专项行动,据统计,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检查企业500余家次,督促整改问题100余项。通过拉网排查、帮扶整改、及时复盘、严厉惩处等措施,形成全覆盖、闭环高压整治态势,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提升全市工业企业特别是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污染治理水平,为今年的空气质量改善,作出积极贡献。

■ “送法入企”帮扶企业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今年10月份,博瑞公司和汉氏公司的信访投诉量大幅下降。这得益于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的主动帮扶——企业按照他们提供的治理方案,升级改造治污设施,效果明显。

既要严格执法,更要热情服务。全市生态环境执法系统不断改进执法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正面清单管理,今年共收录329家企业或建设项目,通过视频、用能监控、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等非现场检查方式实施监管,同时充分利用移动执法、“双随机一公开”、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精度和效率,不断减轻企业迎检负担,促进企业发挥正面激励和示范效应。“谁执法谁普法”,执法支队始终将普法作为执法的“先锋”。

今年以来,执法支队持续开展“普法引导 送法入企”活动,送法上门的企业包括钢铁化工、造纸行业、生活垃圾焚烧、集中式污水处理、机动车排气检验机构等重点行业的排污企业,还有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市执法支队各级队长带头“送法入企”,先后前往51家企业,其中市直管企业全部“送法上门”,全市共举办20场普法培训活动,累计向企业发放普法汇本4000多册,普法宣传手册3000多册。同时,开设“线上普法云课堂”,课程内容包含近年来实施的环境法律法规解读、典型案例分析等,课程学时累计超100课时,为全市企业提供了学法的平台。

学好环保法的效果明显。武汉某大型煤化工生产企业周边“邻避”问题突出,正常生产受限。今年,该企业在执法人员持续的环保普法引导中,转变发展思路,加大环保投入,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浓度显著下降,经济效益上升了,投诉数量下降了。同时,执法支队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今年确定10个具体实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行动。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服务进社区活动,为150个社区开展200余场次宣传活动,发放资料7000余份,帮助社区居民提升环保意识。另外,还出动执法人员5541人次,对接468个社区,解决居民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升社区环境质量。

■ 执法故事背后的坚毅和情怀

连夜查办跨省抓捕环境违法主犯

一天夜里,武汉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支队十二大队(新洲区)接到区公安分局电话,反映新洲区双柳街殷店村一处厂房内,有人从事环境违法犯罪。执法人员立即连夜赶赴现场展开调查。现场调查发现,有人利用废旧蓄电池违法提炼铅锭。执法人员一直蹲守到次日清晨6时,并查封扣押生产设备。为锁定证据,执法人员连续两天两夜未眠,将铅锭称重、扣押、转移。随后,执法人员赶赴当事人所在的安徽省,在当地环保和公安部门的配合下,依法抓捕主犯。快速查办、跨省抓捕环境犯罪者,彰显了环保铁军“强执法、零容忍”的高压执法态势,有力地震慑了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变执法为观摩取经

7月中旬,一行人来到武汉重型机床公司,听企业负责人介绍污染防治和环境安全方面的做法、看企业厂区内的环境及设备运行情况、填写观摩记录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这是东湖高新区环境水务局开展的现场观摩学习交流活动,参与的人都是辖区的同业者,大伙在一起“零距离”学习交流,现场发现、解决环境问题。今年以来,该区共组织交流活动19次,参与企业达到380家。众多企业纷纷“点赞”,称此举一改往日简单的责令整改、行政处罚模式,帮助企业排查环保隐患,解决治污难题,将环境违法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保障了企业发展和环境安全“两不误”。

以赛代训练精兵

来自硚口区的4位“花木兰”——邓辛、徐婧、王玮、杨祖溪夺下全市生态环境执法技能比武的团队一等奖和个人一等奖,令所有人大吃一惊。

市执法支队三大队(硚口)将大比武作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全员参与。参赛人员以岗代训,边干边练,将每天的工作场景模拟为大比武的现场,迅速提升了专项检查、信访处理等实战能力。同时,他们虚心向市支队的业务骨干学习,一同赴企业进行检查等实操培训。他们还将移动执法系统的运用列入重点,迅速实现了执法人员、执法业务、执法过程“三个全覆盖”, 实现执法全过程“留痕”管理。

雨夜中忙碌的路检人

不久前一个雨夜,洪山区生态环境分局10多名执法队员上路检查机动车。路检时,他们紧盯大货车,不顾及地下的雨水,俯下身子将监测嘴放入排气管,打开仪器,记录数据,现场研判,对超标车辆现场处罚。从晚上10时,一直守到次日凌晨3时,往往要检查上百辆汽车。回去休息一下,第二天白天正常上班。目前,洪山区路检了2410台机动车,处罚超标车辆39台,所有车辆均建立一车一档管理档案。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