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凌壮在2021年“全国最美公务员”发布仪式上受到表彰。
(单位供图)
潘凌壮向居民发放调查问卷问计于民。
余丹夏 摄
二级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岐黄学者、国家名老中医、中国医师奖获得者……3年多来,16位蜚声业界的名医博导和91位医学博士从四面八方走进硚口区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携手打造专家工作室、共同织密卫生防护网、不断夯实家庭医生服务等民生工程,用心用情用力打通居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最后一公里”。
“专家挂号费,免;诊查费,免;体检费,免……”66万硚口区居民群众逐步享有更多、更直接、更加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都离不开敢担当善作为、竭诚为民办实事的“健康武汉守门人”。近日,他们中的优秀代表——硚口区卫生健康局基层卫生与老龄健康科“90后”小伙潘凌壮,光荣获评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确定的2021年“全国最美公务员”。同时,他还被中央组织部记一等功。
■ 名家荟萃强基层:
13个名医专家工作室相继揭牌
11月26日早上6时30分,天刚蒙蒙亮。国家岐黄学者、二级医学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平走出家门,带上3位中医学博士一道坐车,前往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从2020年8月在此开设岐黄学者专家工作室以来,王平教授每周五都会早早地出门,从黄家湖驱车17公里赶往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为能让更多居民看好病,王平教授尽量早到晚走,有时求医的患者多,他总会坚持坐诊到下午1时多,简单扒两口盒饭,又匆忙赶回学校。每周五上午往返30多公里,坐诊4个多小时,他和团队的坚守赢来了中心门诊量的逐渐攀升,人气爆棚。
3年多前,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环境陈旧、门诊量摆尾、职工待遇低、人才留不住。这和周边的5个三甲医院的发展形成了鲜明对比。职工韩秀文坦言,就在大家渐渐失去信心的时侯,潘凌壮跟随局领导参加中心职工问计大会,对辖区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带着大家分析困境寻找出路,结合省市医改进程和优质服务基层行动,很快确定了“千方百计寻找名医专家来中心坐诊,大量引进医学硕士,接力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在局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潘凌壮一行马不停蹄拜访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省中山医院、市一医院、市中医医院、市肺科医院。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特色专科的渴望和居民群众的期盼,打动了一个又一个专家团队。除了国家岐黄学者、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王平,还有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高血压研究所所长、转化医学中心暨基因诊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汪道文教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主任医师、同济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涂胜豪教授,长江学者、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建平教授等15位名医专家,也陆续下沉到硚口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团队性质的专家工作室就达到了13个,形成了“名医荟萃、每周有约”的硚口模式。
“名医名家定期来坐诊,不仅填补了社区医疗上的服务空白,让居民群众少跑路,更可贵的是,专家们见多识广、能省就省,不需开药就能解决的问题,总会耐心微笑地释疑解惑,让患者满意而归。”在潘凌壮看来,越来越多的小病在基层得以解决,等于打通了健康中国行动的“最后一公里”。67岁的长寿社区居民匡春旺说,家门口的专家号不仅全免,还可以通过电话、QQ群、微信号等多种方式预约,“我已经很久不去大医院排队了”。
■ 固本培元补短板:
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
5月27日晚8时,硚口区韩家墩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走进一位浓眉大眼的壮小伙,他戴着口罩在预检分诊台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和行程卡才被放行。他就是刚刚下班的潘凌壮,已经习惯以现场体验的方式,随时到各个基层医疗单位“挑刺”,提醒大家高度警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发现问题就在第一时间督促负责人整改到位,确保大家在行动上真落实、节点上不失守,坚决筑牢常态防控的第一道健康防线。
今年8月酷暑当头,全区开展全民核酸检测行动。潘凌壮主动请战扛大旗,全面负责全区全民核酸检测工作,把自己牢牢地“钉”在基层一线,织牢织密一个又一个点位,确保每天采样点提前布置到位,医护人员、保障物资查漏补缺按时到点。为给医护人员、居民解暑降温,他和同事们协调电风扇、冰块、矿泉水等送到点位。在检测机构,他守在实验室门口,盯紧电脑屏幕,和检验员彻夜坚守在一起,加班加点核对结果、提交数据,实现“点位搭建-居民发动-核酸采样-样品送检-结果汇总”全流程加速度推进,一环扣一环,节省大量时间,迅速实现了“应采尽采,应检尽检”。3天期满,全区66.7万余人的全员核酸检测,不漏一人,顺利完成,让全区居民吃上了定心丸。
加强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是潘凌壮列入自己工作清单的重点攻坚项目之一。2020年8月,他按照全市“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部署,推动汉正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单位改造扩建,购置CT、B超、彩超、生化仪等设备,开设检验室,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在常态化防控中的哨卡作用,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公共卫生的安全感。
只有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才能提升疫情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进一步防范和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今年元月,硚口区卫生健康局监测到外地2例核酸检测阳性人员曾在汉正街短期逗留,全体党员干部闻令而动,迅速集结。潘凌壮召集辖区的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急组队在相关区域开展核酸检测和流调摸排,直到检测结果发布:8107人核酸均为阴性,外环境采样8225份均为阴性——一连熬了两个通宵的潘凌壮,这才松了一口气。
“责任无小事,履责是大事。”早在2020年初疫情来袭,潘凌壮和同事们日夜鏖战在病患转运、流调摸排、隔离消杀的第一线,不幸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但在隔离住院期间,他克服胸闷咳喘等身体不适,以坚强的毅力坚持远程办公,和顶班的小伙伴们一起整理报表、汇总数据。康复隔离期满当天,他就向局党委请战再上一线,获准“火线复出”。
■ 智慧医疗增活力:
为健康硚口插上互联网“翅膀”
“5套设备全免费,7项服务好又快,我们老年人真有福气啊!”经过潘凌壮的持续跟进和不懈努力,硚口区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0年12月正式获批成为国家智慧医养模式试点单位。
短短几个月内,六角亭街道共有150户老人免费安装了门磁感应器、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生命体征电子手环、网络连接设备5套设备,助医、送餐、助洁等7类服务通过手机端即可预约。当老人的家门没关、血压血氧异常、家中失火、煤气泄露等意外情况发生,互联网平台会及时发现问题发出预警,提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院团队登门服务。一根细细的智慧光纤,将居民群众的脉搏血压实时传输到六角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4小时值班的家庭医生团队随时监测血压动态,定期开展线上高血压患者专题健康教育,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遇到疑难危重高血压患者,家庭医生及时介入调整血压并及时转诊至上级医院治疗。
做好这件事,潘凌壮准备了很久。早在2010年8月,潘凌壮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就读时,就选修了大量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毕业之后,他供职于深圳一家大型电力国企,对席卷而来的互联网浪潮有着切身的体会。考取公务员之后,潘凌壮越发期待发挥专业特长,为健康硚口的高质量发展插上互联网的隐形翅膀,扩大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社区的辐射范围。
“有哪些大专家在您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预约专家号方便吗?”……11月以来,由潘凌壮设计的一份网上问卷,通过各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传播,517位居民群众填写了答卷。汇总的数据表明:85.71%的居民认为专家工作室很便利,71.43%的居民认为预约制方便……这个数据让潘凌壮有些忐忑,“实事求是地讲,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距离老百姓的期待,还有很大的距离”。
“人民满意”是公务员职业的最高追求——在北京领奖时,潘凌壮看到了很多人的感人事迹和闪光点,更加坚定了一个朴素的信念:生逢伟大时代,只有心怀“国之大者”,竭诚为民、干在实处,才能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民心“暖”起来了,国家就会强盛,人民才能安康。
文/余丹夏 余亚心 郁平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