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晚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在武汉落下帷幕
亲子音乐剧
《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
与豫剧《郾城大捷》隔江开演
在纯真的母爱
与岳飞的英雄气概中
为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
画上圆满的句号
亲子音乐剧《小蝴蝶的妈妈在哪里?》演出剧照。
第十七届中国戏剧节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
来自全国23个省市区的
31台优秀剧目共聚江城
涵盖14个戏曲剧种
以及话剧、歌剧、儿童剧等
向建党百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根据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话剧《香山之夜》和《金色的胡杨》
改为线上展演
在近20天的展演中
武汉文艺院团守正创新、讴歌英雄
讴歌时代、精益求精
为来自全国的专家、观众
奉上三出大戏
收获如潮好评
京剧《母亲》不愧为开幕大戏
京剧《母亲》演出剧照。
作为本届戏剧节的开幕剧目,武汉京剧院京剧《母亲》率先亮相,被专家们一致称赞“不愧为开幕大戏”。
“我建议《母亲》驻场演、巡演、多多地演。”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赞道,“京剧发展的关键是要探究守正创新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像《母亲》这类优秀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来为现代京剧艺术增色。”
话剧《逆行》
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
话剧《逆行》演出剧照。
在本届戏剧节上再看到武汉人民艺术剧院话剧《逆行》,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表示:“仍然很激动,仍然很感动,仍然很敬佩。”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说道:“话剧艺术家就是要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与观众共同创造。《逆行》的情怀和担当,值得我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平则认为,创作重大灾难题材话剧已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而《逆行》提供了可思考和借鉴的成功经验。
楚剧《向警予》
被赞“入魂之作”
楚剧《向警予》演出剧照。
武汉楚剧院创排的楚剧《向警予》在首演两年后,对舞美、伴奏、剧作节奏等都进行了大刀阔斧地修改提升,被专家们评为“入魂之作”。
主创们毫不惜力地打磨调整,给了人们最直接的视听冲击。一走进《向警予》的演出现场,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原副主任李春喜就被舞台上透着红光的三块巨石震撼了,“随着剧情不断变化,它们竟构成了多变的戏剧空间,不仅象征着向警予坚如磐石的性格和不怕牺牲的勇气,还在视觉上创新突破”。
艺术家们
对武汉这座“戏码头”的向往
对武汉这座“英雄之城”的热爱
与武汉观众最热情的
掌声、叫好声交织在一起
留下了一段
最诚挚、最温暖的戏剧记忆
带着向往、敬意来武汉
武汉有着悠久的戏曲历史,是知名的“戏码头”。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彦说:“武汉为戏剧节所做的周全准备与艺术家们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形成了一种合力,使戏剧节能成功举办。”
昆剧《梅兰芳·当年梅郎》演出剧照。
来武汉,对很多艺术家而言是亲切的,也是紧张的。
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施夏明说:“每次来武汉演出都是荣幸又激动,心里还有一点点打鼓。我们都知道武汉这么一个‘戏码头’,有很多剧种上演,观众的艺术审美水平也很高。”
河北省文联副主席、河北省戏剧家协会党支部书记贾吉庆则向武汉发出“文化走亲”的邀约,盼望“武汉和唐山同为英雄的城市,能在文化上多来往、多交流”。
京剧《新龙门客栈》演出剧照。
到武汉演出感到很温暖
10月18日晚,新晋中国戏剧“梅花奖”戏曲类榜首楼胜在武汉剧院上演折子戏专场,全程高能、全员高能的演出彻底引爆了武汉观众的热情。人们几乎是踩着鼓点叫好了一整晚,演员每一次挑战高难动作、每一句精彩的演唱,都伴随着剧院里楼上楼下满场观众的掌声、呐喊声。
《楼胜折子戏专场》之《临江会》演出剧照。
而在这一晚的观众席里,坐着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话剧表演艺术家濮存昕。次日,濮存昕说道:“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武汉人民的热情。很多剧团都跟我们说,到武汉演出感到很温暖,反应很热烈,台上台下都是一种享受,真的感谢武汉,感谢所有为了戏剧节做出努力的朋友。”
全国戏迷“追”到武汉
能在20天里看遍14大戏曲剧种,还加上话剧、歌剧、儿童剧,对戏迷而言是莫大的吸引。早在戏剧节开幕第一天,来自全国的戏迷们就赶到了武汉。81岁的成都老戏迷蔡志雄和妻子一起赶早班机飞到武汉,在这里待足整整20天,只为一场好戏都不错过。
在网络上,武汉观众则成了羡慕对象。话剧《家客》上演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喻荣军的微博成了大型“晒单现场”,剧迷们晒出机票、行程单、演出订票单,与《家客》约定武汉相见。
长江日报记者:万旭明 摄影记者:许魏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