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硚口传承红色基因 奋力扛起新使命 开启创新引领、绿色崛起、全面复兴新征程

2021-07-28 09:17 长江日报  

未分类

复星外滩中心产业集团建成效果图。

万人宿舍片区建后效果图。

翻开风云激荡的百年史册,硚口的篇章熠熠生辉,也是最恢宏史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硚口勇担使命、勇立潮头,书写了红色沃土、英雄之地的壮丽华章。

在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硚口区是民族工商业和城市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武汉的第一块肥皂、第一根火柴、第一度电、第一滴自来水以及新中国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都是诞生在硚口。

在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硚口区也创造了很多的全国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引进洋厂长格里希,汉正街成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第一街”和“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序幕。

进入到惊天动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硚口区奋勇前进,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区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在新的征程上,硚口区将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续写红色篇章,扛起新使命、展现新风貌,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硚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开启硚口创新引领、绿色崛起、全面复兴新征程,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风向标”

转型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

1979年,103户沿街摆摊的小商贩,拿到了新中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由此“汉正街模式”成为中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成为全国商贸流通领域第一个市场化样本,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进入21世纪,汉正街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着“敢为人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汉正街精神。在新时期历史方位的指引下,汉正街坚持“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的总体定位,紧紧围绕“五个中心”建设,按照“拆、建、转、治”的基本思路,聚焦“一河一街一中心一集聚区”四项重点工作,高标准完善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新功能。

党建引领发展

党建引领发展,是汉正街市场发展的“传统”。

从1994年湖北省首个非公党支部在此成立,汉正街区域的非公党组织就不断发展。汉正街创新率先实行商户党员挂牌经营,“不看品牌看党牌”成为硚口区两新党建的一大品牌。

如今,作为“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聚集地,汉正街辖区拥有19家两新党组织,469名党员。为进一步激励市场中的“两新”组织及广大党员为企业的发展赋能,汇聚高质量发展力量,汉正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两新”党员前往武汉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重温创业史 建功新时代”武汉党史宣讲走进汉正街活动,掀起党史学习教育高潮。

今年,为促进新兴领域党建的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精细,硚口区着力建成“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集聚区”,加快成立现代商贸、时尚创意、现代金融三大产业党建联盟,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融合赋能。5月,该集聚区的“江城红领驿站”正式“开门迎客”,成为集聚区内3万多个市场主体的贴身“店小二”,让硚口区两新党建直接与市场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了组织工作服务营商环境的重要切入点。

产业提档升级

如今,汉正街着力提档升级,引入互联网交易和跨境电商等新模式,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开启由小商品市场向以服装为龙头的时尚创意产业聚集区、商贸文旅区的转型之路。

汉正街沿河大道城区改造、汉正街步行街改造提升、武汉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挂牌落地、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党建集聚区建设等产业升级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目前,汉正街步行街已被列为省级步行街试点,今年将进一步美化汉正街区域环境,限制和淘汰低端业态。武汉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率先挂牌落地汉正街,举办行业活动15场次,孵化跨境电商企业20家,签约省内大专院校10所,交易额同比去年增幅239%,注册海外品牌7个,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

8月,2021第五届中国·汉正街服装服饰博览会将隆重举行,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点项目扎根

近年来,汉正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复星外滩中心(BFC)、云尚·武汉时尚中心、隆太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扎根汉正街。腾笼换鸟,汉正街沿河大道的城区改造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长食片和三特片都处于拆迁攻坚收尾阶段,东片扩大片预计年内实现供地。

正在加快建设的复星外滩中心,着力打造以金融产业为主,健康、文化、旅游、时尚、科创产业为辅的“金融蜂巢”,未来将引进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一行两会”许可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复星外滩中心的建成将为汉正街区域经济发展、武汉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提供全球化动力。

民生持续改善

在持续转型发展中,汉正街党工委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近年来,汉正街先后对12个社区31个小区进行改造,惠及居民12664户,共改造建筑127栋,改造建筑面积102.115万平方米。

同时,为了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持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汉正街道不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等服务,先后建成永庆、利济、共和、药王、石码等5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成旌德、竹牌2个社区老年人服务站,建成永庆社区老年人幸福食堂。据悉,今年,汉正街还将重点打造一个街道级别养老服务综合体以及4家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

“古田老工业基地”

变身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

1984年12月12日,一篇题为《格里希从严治厂纪事》的通讯登载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德国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是武汉引进的“中国第一个洋厂长”。这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改革治厂的德国人,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使柴油机实现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还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

格里希和武汉柴油机厂,是曾经辉煌的古田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工商业和城市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武汉的第一块肥皂、第一根火柴、第一度电、第一滴自来水以及新中国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都是诞生在这里。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古田老工业基地与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挺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延续着武汉工业化的物质记忆,更延续着工业文明时代武汉的精神记忆。

下狠心

关停搬迁老工业企业

硚口区古田街道,是古田工业基地的今生。在历史上,就是这片古田老工业区,集聚的化工企业占武汉三环内所有化工企业八成以上。辉煌过后,古田地区陷入发展困境。最困难的时候,200万平方米厂房闲置,每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1500吨,化工企业已成为汉江水源地生态安全隐患,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2008年,硚口区拉开了古田地区工业企业的搬迁和旧城改造的序幕。经过8年的努力,古田地区实现了99家化工企业全面停产搬迁,全面完成古田工业区整体搬迁战略,实现了地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换代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的成功样本。

随着一批老工业企业的关停搬迁,硚口区通过实施综合治理,腾退滩地120万平方米,防洪清障100万平方米,分期建设江滩公园,倾力打造汉江湾绿带,实现了汉江湾的华丽转身。

下决心

启动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古田街万人宿舍片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下水管网不畅、消防设施不全、公共绿化缺乏、生活环境差、困难群体多,居民改造的愿望较为强烈。

2013年古田街启动了内燃机宿舍片的征收,2016年启动了万人宿舍片的征收工作。万人宿舍片在征收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两线工作法”,做足做实群众工作。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线,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认真考虑群众的利益诉求,统筹好、解决好、服务好居民的实际需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同时,遵循法定工作线,严格依法依规,按程序办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信息公开到位。

如今,万人宿舍片区顺利供地,华发集团挂牌开工,为疫后重振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加快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下恒心

党建引领发展新经济

随着城中村改造村民回迁、新兴楼盘建立,目前,古田街辖区拥有14个社区和3个城中村改造企业(组织),居住人口7.73万。下设党支部108个,其中社区党支部85个,两新党支部20个,机关党支部3个,党员4170名。古田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发扬“克难担当、勇于创新、执着有为”的古田精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量,基层社会各项工作有序发展。

如今,大烟囱、砂石场被树木、绿地取代。依托滨水生态资源,传承老工业区工业文明特质,古田老工业区华丽转身美丽汉江湾。

未来,硚口区将坚持创新智城、乐活悦城、生态绿城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一轴两城”,即城市创新主轴、汉江湾科创总部城、汉江湾生态生活城,实现经济能级、城市品质、民生保障、社会文明整体跃升,全力建设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

撰文:张俊杰 熊嘉希 杨蔚 吴思  策划:硚口区委组织部

复星外滩中心产业集团建成效果图。

万人宿舍片区建后效果图。

翻开风云激荡的百年史册,硚口的篇章熠熠生辉,也是最恢宏史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硚口勇担使命、勇立潮头,书写了红色沃土、英雄之地的壮丽华章。

在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硚口区是民族工商业和城市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武汉的第一块肥皂、第一根火柴、第一度电、第一滴自来水以及新中国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都是诞生在硚口。

在翻天覆地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硚口区也创造了很多的全国第一,在全国第一个引进洋厂长格里希,汉正街成为“全国小商品市场的第一街”和“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拉开了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序幕。

进入到惊天动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硚口区奋勇前进,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区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在新的征程上,硚口区将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的智慧和力量,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传承红色基因、续写红色篇章,扛起新使命、展现新风貌,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在硚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开启硚口创新引领、绿色崛起、全面复兴新征程,推动武汉高质量发展。

“改革开放风向标”

转型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

“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

1979年,103户沿街摆摊的小商贩,拿到了新中国第一批个体工商执照,由此“汉正街模式”成为中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的重大创新,成为全国商贸流通领域第一个市场化样本,成为“改革开放的风向标”。

进入21世纪,汉正街赓续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着“敢为人先、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汉正街精神。在新时期历史方位的指引下,汉正街坚持“汉口之根、武汉之心、世界之窗”的总体定位,紧紧围绕“五个中心”建设,按照“拆、建、转、治”的基本思路,聚焦“一河一街一中心一集聚区”四项重点工作,高标准完善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新功能。

党建引领发展

党建引领发展,是汉正街市场发展的“传统”。

从1994年湖北省首个非公党支部在此成立,汉正街区域的非公党组织就不断发展。汉正街创新率先实行商户党员挂牌经营,“不看品牌看党牌”成为硚口区两新党建的一大品牌。

如今,作为“两新”组织和流动党员聚集地,汉正街辖区拥有19家两新党组织,469名党员。为进一步激励市场中的“两新”组织及广大党员为企业的发展赋能,汇聚高质量发展力量,汉正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两新”党员前往武汉博物馆、中山舰博物馆参观学习。开展“重温创业史 建功新时代”武汉党史宣讲走进汉正街活动,掀起党史学习教育高潮。

今年,为促进新兴领域党建的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产业发展、市场繁荣,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精准精细,硚口区着力建成“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集聚区”,加快成立现代商贸、时尚创意、现代金融三大产业党建联盟,不断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融合赋能。5月,该集聚区的“江城红领驿站”正式“开门迎客”,成为集聚区内3万多个市场主体的贴身“店小二”,让硚口区两新党建直接与市场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了组织工作服务营商环境的重要切入点。

产业提档升级

如今,汉正街着力提档升级,引入互联网交易和跨境电商等新模式,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开启由小商品市场向以服装为龙头的时尚创意产业聚集区、商贸文旅区的转型之路。

汉正街沿河大道城区改造、汉正街步行街改造提升、武汉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挂牌落地、汉正街武汉中央服务区党建集聚区建设等产业升级工作正在稳步进行中。

目前,汉正街步行街已被列为省级步行街试点,今年将进一步美化汉正街区域环境,限制和淘汰低端业态。武汉跨境电商服务资源中心率先挂牌落地汉正街,举办行业活动15场次,孵化跨境电商企业20家,签约省内大专院校10所,交易额同比去年增幅239%,注册海外品牌7个,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圈初步形成。

8月,2021第五届中国·汉正街服装服饰博览会将隆重举行,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重点项目扎根

近年来,汉正街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复星外滩中心(BFC)、云尚·武汉时尚中心、隆太广场等一批重点项目扎根汉正街。腾笼换鸟,汉正街沿河大道的城区改造重点项目持续推进,长食片和三特片都处于拆迁攻坚收尾阶段,东片扩大片预计年内实现供地。

正在加快建设的复星外滩中心,着力打造以金融产业为主,健康、文化、旅游、时尚、科创产业为辅的“金融蜂巢”,未来将引进多家世界500强企业以及“一行两会”许可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区域总部。复星外滩中心的建成将为汉正街区域经济发展、武汉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提供全球化动力。

民生持续改善

在持续转型发展中,汉正街党工委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里。近年来,汉正街先后对12个社区31个小区进行改造,惠及居民12664户,共改造建筑127栋,改造建筑面积102.115万平方米。

同时,为了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持续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汉正街道不断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远程照护等服务,先后建成永庆、利济、共和、药王、石码等5个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建成旌德、竹牌2个社区老年人服务站,建成永庆社区老年人幸福食堂。据悉,今年,汉正街还将重点打造一个街道级别养老服务综合体以及4家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

“古田老工业基地”

变身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

1984年12月12日,一篇题为《格里希从严治厂纪事》的通讯登载在长江日报头版头条。德国技术专家威尔纳·格里希,是武汉引进的“中国第一个洋厂长”。这个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改革治厂的德国人,改变了工厂管理落后、质量低劣的面貌,使柴油机实现向东南亚7个国家批量出口,还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小型手扶拖拉机。

格里希和武汉柴油机厂,是曾经辉煌的古田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这里是民族工商业和城市工业化的重要基地。武汉的第一块肥皂、第一根火柴、第一度电、第一滴自来水以及新中国的第一台手扶拖拉机都是诞生在这里。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古田老工业基地与全国其他老工业基地一起,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挺起共和国的工业脊梁,延续着武汉工业化的物质记忆,更延续着工业文明时代武汉的精神记忆。

下狠心

关停搬迁老工业企业

硚口区古田街道,是古田工业基地的今生。在历史上,就是这片古田老工业区,集聚的化工企业占武汉三环内所有化工企业八成以上。辉煌过后,古田地区陷入发展困境。最困难的时候,200万平方米厂房闲置,每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1500吨,化工企业已成为汉江水源地生态安全隐患,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2008年,硚口区拉开了古田地区工业企业的搬迁和旧城改造的序幕。经过8年的努力,古田地区实现了99家化工企业全面停产搬迁,全面完成古田工业区整体搬迁战略,实现了地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换代和财政收入持续增长的双重目标,成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的成功样本。

随着一批老工业企业的关停搬迁,硚口区通过实施综合治理,腾退滩地120万平方米,防洪清障100万平方米,分期建设江滩公园,倾力打造汉江湾绿带,实现了汉江湾的华丽转身。

下决心

启动棚户区改造

“棚户区改造事关千千万万群众安居乐业。我们的城市不能一边是高楼大厦,一边是脏乱差的棚户区。”古田街万人宿舍片区城市配套基础设施落后、下水管网不畅、消防设施不全、公共绿化缺乏、生活环境差、困难群体多,居民改造的愿望较为强烈。

2013年古田街启动了内燃机宿舍片的征收,2016年启动了万人宿舍片的征收工作。万人宿舍片在征收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牢牢把握“两线工作法”,做足做实群众工作。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线,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认真考虑群众的利益诉求,统筹好、解决好、服务好居民的实际需要,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同时,遵循法定工作线,严格依法依规,按程序办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信息公开到位。

如今,万人宿舍片区顺利供地,华发集团挂牌开工,为疫后重振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加快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下恒心

党建引领发展新经济

随着城中村改造村民回迁、新兴楼盘建立,目前,古田街辖区拥有14个社区和3个城中村改造企业(组织),居住人口7.73万。下设党支部108个,其中社区党支部85个,两新党支部20个,机关党支部3个,党员4170名。古田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服务居民群众为根本出发点,发扬“克难担当、勇于创新、执着有为”的古田精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量,基层社会各项工作有序发展。

如今,大烟囱、砂石场被树木、绿地取代。依托滨水生态资源,传承老工业区工业文明特质,古田老工业区华丽转身美丽汉江湾。

未来,硚口区将坚持创新智城、乐活悦城、生态绿城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一轴两城”,即城市创新主轴、汉江湾科创总部城、汉江湾生态生活城,实现经济能级、城市品质、民生保障、社会文明整体跃升,全力建设汉江湾生态活力新城。

撰文:张俊杰 熊嘉希 杨蔚 吴思  策划:硚口区委组织部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