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红色家书”
是峥嵘岁月最真实的见证
饱含着中国人的
赤子之情和家国情怀
5月8日,硚口区直机关庆祝建党百年“革命家书品读会”举行。活动由区委宣传部、区委直属机关工委、区文旅局主办,来自硚口区直机关单位的24名党员代表用朗诵、表演、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朗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新中国的英烈模范以及在抗震救灾、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的普通党员写下的家书。
尺牍锦书传深情
“红色家书”见初心
活动号召辖区党员群众:
◇品读家书对话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奋斗史。
◇品读家书对话英雄,感悟中华儿女们的奋斗初心和家国情怀。
◇品读家书对话未来,牢记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担当。
以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精神壮志,激发干事创业的决心信心,坚定初心使命、涵养精神沃土,加快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区、改革创新先行区、三生融合样板区,全面开启硚口复兴新征程。
走到活动现场
听他们的“好声音”
“我最亲爱的孩子呵!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硚口区韩家墩小学(北区)副校长耿晓莹,带着孩子登台朗诵《赵一曼写给宁儿的一封信》。
寥寥数语,一字一泪!
这封信是赵一曼于1936年8月2日在被日寇押往珠河的火车上,写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在民族大义之前“巾帼不让须眉”,身为母亲的赵一曼在临终前留给儿子一句句叮嘱,悲壮而又感人。
品读“红色家书”,就是对革命先烈的一次致敬和瞻仰,就是对革命历史的一次回眸和凝望~
耿晓莹:
我和我的父亲、丈夫都是党员,平时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红色教育。选择朗诵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也是表达一种传承,希望孩子们不能忘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付出,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一封封“真情告白”
一行行“滚烫文字”
融合革命先烈的
热血丹心、铁骨柔情
“声”入人心
“说到死,本来,我并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欢喜的事。只有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呵,我有点可怜他们!而且这个情绪,缠扰得我非常利(厉)害——前晚竟使我半睡半醒的闹了一晚!”
硚口区直机关工委工作人员徐红深情朗诵杨开慧1929年3月写给她堂弟杨开明的一封信,信中对家人无尽思念的情感唤起强烈共鸣,不少观众擦拭着热泪。
“接家信,知道父亲病危,悲痛已极。一提笔泪水已淋湿了一张信纸。不知道信到家时,父亲是否还在人间。想女儿为了穷人解放,为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投身于革命队伍,五年来走南闯北,现在千里之外不能亲来侍奉。现在只有望父亲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挣扎起来。我们的事业是一定要胜利的。我是多么希望父亲能活下去,等到我们胜利的那一天。”
硚口区档案馆工作人员尹波、詹慧朗诵抗日女战士林心平在1941年写下的家书,“甘洒热血化彩虹,誓用生命捍忠诚”,观众们被革命烈士的铁血柔情深深感染。
诵读抗疫家书
感悟家国情怀
重温疫情防控阻击战的
温暖瞬间
“现在是年初三晚上11点,你在武汉金银滩医院三楼的重症隔离病区,而我在上海,在与你暂时的‘失联’中,给你写信。”硚口区委统战部干部谷满意朗诵上海《新闻晨报》副主编王骥飞写给身为援汉医疗队队员的妻子的家书——《一道道划过的万家灯火那么漂亮》,脑海里不由得浮现出他下沉社区战疫的情景。
谷满意是一名“80后”军转干部,2020年1月他刚脱下军装又上抗疫“战场”。回忆下沉社区的那段日子,他仍激动不已。
疫情期间,有一位九旬老爷爷的子女因患新冠肺炎轻症住进方舱医院,老人作为密切接触者必须隔离。得知老人长期卧床行动不便,他便与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的两名干部一道上门,用担架把老人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单独留观,解除了老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谷满意:
我的妻子在街道工作,当时她也在一线抗疫。我们只能把10岁的孩子独自留在家里。选取《一道道划过的万家灯火那么漂亮》进行朗诵,正是因为在相同的境遇下我对妻子和孩子也十分担心与牵挂,但身为一名党员,我必须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舍小家为大家。
品读一封封红色家书
讲述一段段红色故事
展现一片片红色情怀
传承一个个红色基因
“我一直沉浸在感动中!”
◤
品读会点评嘉宾,市委宣讲团成员、湖北省委党校教授张秋实对硚口区创新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给予高度肯定,寄语广大党员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形式新、主题鲜
接地气、聚人气
硚口党史学习教育
有“声”有“色”
学习教育氛围浓
春风化雨润心间
变“课堂教育”为“身临其境”
变“理论灌输”为“真情感染”
变“经典感动”为“新颖互动”
从先学一步向深学一层迈进
用广学、精学、践学
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升温加热”